楷书的临摹与创作

2022-12-10 08: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楷书的临摹与创作》,欢迎阅读!
楷书,临摹,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楷书的临摹与创作

作者:解学晖

来源:《艺海》2011年第09

内容摘要:楷书作为一种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书体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大部分人学习书法和认识书法都是从楷书开始的。临摹和创作是书法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楷书的临摹和创作两个方面,阐述了使楷书作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的原则和方式。 关键词:楷书 临摹 创作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以实用记事为主的原始陶器符号开始,到唐代的唐楷为止,汉字书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和众多书法家的不懈完善,最终形成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书法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的书写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真、草、隶、篆、行五大书体,其中,楷书的发展和形成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楷书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人楷书的临摹和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借鉴意义。

楷书在书法创作及人们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因此,作为一种实用的书体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很多人学习书法和认识书法都是从楷书开始的。楷书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楷书中汉字结构形态工整,大小基本一致;其次由于楷书字体的方正,使得楷书的点画表现比较规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永字八法;另外,楷书在笔法上相对规律,即古人所概括的:头护尾,中锋行笔

在楷书的临摹和创作过程中,继承和借鉴传统的优秀楷书作品,即临摹,是学习楷书书法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使楷书书写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楷书的临摹形式有描红、对临、背临、意临等。描红是拿透明度比较高的宣纸蒙在字帖之上先用铅笔双钩字形轮廓,其后用毛笔按照相应的点画笔法填充至双钩的轮廓之内;对临是对照着字帖进行抄写;背临即默写;意临是在非常熟悉字帖的字体结构处理、点画用笔的基础上,自我进行变化、创新,意临不需要过多追求形似,而是重在神韵的表现,其过程类似于书法创作。在这几种临摹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对临和背临。对临主要在于表现字体结构处理和用笔两个方面,楷书相对笔法较丰富,字形变化幅度较小,因此需要多角度、多视点地观察,体会,如字形的大小、点画在字中的位置、长度比例、点画的形态、书写的笔法等都要做到细致入微,尽量和临摹的原帖保持相同及一致,一丝不苟地表现出范本的风格特点。古人说: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冯武《书法正传》,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背临是对临比较熟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临摹方式,在实践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经常被忽略和省略,其实非常重要。背临就是靠记忆来对范字进行默写,使对临中所理解掌握的字体的点画形态、用笔方法、结构安排以及风格趣味在自己的想象中复活,也就是闭目如在眼前,大胆、果断地默写出作品的原貌来。背临的作用就是加深记忆,加深理解,巩固对临所学习到的字形结构和笔法的处理表现方法。

通过读帖、对临、背临等,能够有效地揣度作者的立意,分析出作者所使用的技法,捕捉到范字的的神韵,从而为楷书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对此有精辟的见解: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之法,从何起构,作何结煞,体势法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之。如此既久,方可下笔。下笔之时,亦便勿求酷似。且须泛澜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久而习之,得其大概,而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谢肇淛《五杂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版。)临摹的过程,不是单纯为临摹去临摹,而是通过临习来逐步体会、掌握不同结体处理和笔墨对于楷书表现效果的影响,找出共通的处理法则;从掌握表面性的、特定的表现技巧深入到理解隐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原理的表现,这样在其后的楷书创作中进行变化和创新,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表现,才能推陈出新。

临摹是学习、掌握楷书表现的基本手段,是一个取法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楷书创作;也就是通过临摹更好地理解融汇前人对结构点画、特定的书体表现手法和书法形式法则的运用,使其有机地形成完美的线条艺术的方法,熟中生巧,最终达到楷书书写由入帖出帖

楷书的创作,它是一个变法的过程,是以古代优秀楷书作品为根本,临摹为基础,书写者个人的创造、创新意识为主体的艺术创造活动。在创作过程中要融入自身对书法笔墨的理解、个人情感 、文化内涵,表现出自身风格及精神层面的审美情感。在楷书创作中,笔者认为需要着重对汉字形态、线条质感和布白三方面进行创新和表现。

在楷书创作中,对汉字形态的处理,主要在于结构趣味性和节奏感的表现上。由于楷书作品的每个字体都是对立存在的,不像行草书一样有牵丝映带相连接,因此,首先在篇幅的处理上,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之趋向某一种风格,如:古拙、灵动、飘逸等等,为作品定下一个主基调,在创作表现中不能违背此主基调,但在整体中可以使其有小部分的变化穿插;其次,有意识的强化、夸张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弱化其他部分,形成对比和奇正变化。明代项穆说: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正奇既分为二,书法自醇入漓矣。然质朴端重以为正,剽急骇动以为奇,非正奇之妙用也。作品之中,字字之间、一个字各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或强烈或平和的奇正对比,就能够表现出动中有静,开合聚散,顾盼有情的艺术趣味性。节奏感是点画线条组合的连续性,主要存在于点画呼应中。一个汉字中的点画都是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依存,不可独立存在。点画在字中的位置、角度、长短都影响着线条间的呼应程度,节奏感的强弱,对于形成新的艺术性形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书法创作表现的关键。楷书的线条,因受到字形特点和笔法的影响,在形态上变化起伏不大,但非常丰富。在点画用笔上,有藏露、提按、方圆、转折、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挫、正侧等笔法,其中需要注意用笔的力度、轻重、疾缓,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提到: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不善学者,非失之偏软,即失之生硬,非失之浅率,即失之重滞,貌为古拙,反入于颓靡;托为强健,又流于倔强。一般来说,在楷书创作中藏锋用笔要多于露锋用笔,这样使楷书作品表现出含蓄的美感,而不会显得锋芒毕露,过于直白;提按的轻重力度需要适当;在行笔上,多用中锋而少用侧锋,这样使线条的力度感更强;在线条墨色表现上,有涨墨、焦墨、浓墨、淡墨、飞白等方法,一般楷书作品的墨色跳动幅度不要太大,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飞白的变化,能够使线条显得更为灵动。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布白是中国书画作品所特有的美学观,在楷书中同样适用。它用线条分割纸面空白,作用是与墨色线条形成相互依存的整体美感,体现出书者的艺术审美观。在楷书创作中,字体间布白相对比较均匀,不会出现太大的落差,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均称的美感。清代书家笪重光对布白有精辟的见解: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黑之度量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楷书创作中巧妙地留白不仅能够使笔墨的书写节奏得到加强,而且墨色线条分割出的各种不规则形状的余白,相互参差错落,呼应和谐,能够使作品整体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造型效果和魅力。

在楷书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临摹应以书写较规范、笔法较丰富的唐楷入手,后可追溯到动感较强、艺术性更高一些的魏碑,而后在创作过程中才能集百家之所长,将自身对楷书书写的理解体会与前人楷书的法度风格融为一炉,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使作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项穆.《书法雅言》[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e218f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