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医养生

2022-04-15 06: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法与中医养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书法



书法与中医养生



书法与中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共同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沃土中,又是关系至密的并蒂花。留传至今的许多书法名作,如汉《武威医方简牍》张旭《肚痛帖》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地黄汤帖》、黄庭坚《婴香帖》、赵孟糖录华佗《中藏经》书稿及徐渭《水斋药方》等等,都与中医有关。受“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及儒学思想的影响。怀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志向,封建社会士大夫习医成风,亦文亦医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嘉泰会稽志》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他们虽不以医为业,但却熟读《内经》《伤寒》和本草典籍,也能为人诊病处方,疗效也佳。当然,对他们来说,医药只是一门该学的学问,为人诊疗也不过是“游于艺”罢了。苏东坡、徐渭是古代书家中通医的杰出代表,近现代则有俞曲园、章太炎、马一浮、张宗祥、诸乐三、洪丕谟等。医家擅书者,古有陶弘景、傅青主,今有秦伯未、萧蜕庵等。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历代书家寿者多。如果我们透过上述表象,对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相关性作进一步研究,则能发现其中更多紧密的联系,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 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笔墨,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医家追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体育锻炼、饮食调适、音乐)达到养生目的。书家追求“书”的生命,医家追求“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阴阳、神、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

认识生命一阴阳



《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

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则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若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如是则无善可言。

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






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基本点。

追求生命——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足。“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则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 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 “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

辄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

可能的。

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

升华生命——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书家们为达到书艺永恒的目的,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要求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宇宙、自然、人生、文化融于一体,从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真谛。张旭观担夫争道,悟避让之理;怀素赏夏日卷云,使其书波澜壮阔;山谷草书似得舟子逆水荡桨、江山之助,成为千古美谈。“屋漏痕”“锥刺沙”,已成为启迪书家思路的名言。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






之书矣。”汲取自然的神情妙意,将物态神情、宇宙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并凝聚咸一些富有动感的抽象化、节奏化、韵律化的线条墨迹,这些来自于感性生命的线条墨迹,是感性生命的凝聚形式,具有蕴含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功能。 天人相应理念,是书家与医家对生命升华的一种感悟。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http://www.dcxpsc.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1e5b6fa45177232f60a23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