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爨文化(选修)

2023-01-13 05:0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说爨文化(选修)》,欢迎阅读!
浅说,选修,文化

浅说爨文化(选修)

公元二世纪至八世纪,在云南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特殊在于,在爨氏领导的南中地区形成了承接滇文化与南诏大理文化的爨文化,据考证,其辐射范围远远超出今云南辖地,作为爨文化的中心区域,这段历史也让曲靖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将近500年。

“爨文化,发源于盘江流域,以滇东为中心,在汉末至唐中叶的五百年间,对云南社会乃至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广大区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产生过很大影响。”。[1]这是到现在为止我看过的关于爨文化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然而,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暑期的集中调查了解,我开始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这一文化,这一文化背后用什么来支撑,作为一种文化,其文化内核又是什么?公元225--748年在南中地区是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形态是否真正成立……

研究文化,或者说把某一社会现象定性为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辞海》将文化一词解释为: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的总和。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还具有民族性,并以群众为载体,形成民族传统。

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但就爨文化而言,其可供研究考证的却只有现存于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陆良县的《爨龙颜碑》以及记录爨氏后裔的鹤庆永乐《寸升碑》和散见于史传的零星资料,此外,并没有发现其他更有价值的爨文化实物。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是人们衣食住行、音乐舞蹈、生活习俗、天文地理、医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的集中体现。以这些资料作为爨文化这一文化概念的基础和佐证是远远不够的,爨文化这座大厦仍缺少一些


核心和基础的东西。爨文化大厦摇摇欲坠。

其一、从宗教信仰看,爨氏家族在碑文中记载,“大鬼主”是爨氏的宗教领袖,爨氏家族中爨琛、爨宝子等都曾经做过大鬼主一职,但是爨氏家族在云南409年的实际统治历史却没有留下任何大鬼主的神庙或其他用于祭祀的器具,仅这一点就很令人费解。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元代开始,中央政权才开始了对云南的实际统治,所以云南自古就存在着区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以至于直到建国初期云南仍能找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踪迹,这主要是云南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这样一个封闭的角落,我们能找到时隔几千年的原始社会形态,为什么会没有盛极一时的爨氏家族的一点痕迹呢?这仍然是我的一个疑问。

其二、形成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创造文化的民族统一体。爨氏家族于公元二世纪从中原迁徙而来,新带来的文化必然与云南的土著文化发生摩擦,无论爨氏当时多么强大,它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要屈从于土著文化,况且这一时期在云南仍存在着诸如霍氏、孟氏、毛氏等大姓势力。直至公元339年,诸葛亮南征,爨氏才在蜀汉政权的扶持下雄踞南中。中原民族一直视云南为“蛮夷之地”,何况此时爨氏正如日中天,其主动融入相对落后的蛮夷或承认他们的文化,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历史记载也表明,这种大规模的融合是不存在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味县,郡治,有明月社,夷不奉官,则官与共盟于此社也。”,《爨龙颜碑》:“黎庶通悼,宋夷伤怀,天朝远感”。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不存在,那么民族共同体也就无从谈起,爨文化也就形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其三、从碑文本身来看。碑文描述了当时云南的经济发展状态,便利的水利和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南中大地在爨氏统治下一派繁荣气象……这似乎可以作为爨文化拥有经济基础的有力证明,但是这一有特色的经济模式,是否因爨氏入主南中而形成呢?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与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云南的独特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2a2ff5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