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2022-04-11 08: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欢迎阅读!
杜甫

杜甫

登高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 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 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 气氛和诗

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 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 , 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 的固然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 2、诗歌写作的背景 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



一、新课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这种悲凉的 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 他们把这种情感熔入笔端时,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便产生了一种延续 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 --"悲秋"情怀。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中,就有人把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凄迷 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真正开创 "悲秋"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 响深远的主题的人,是宋玉。宋玉的名篇《九辨》一开头便写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此后"悲秋"这一个话题延 续了数千年,包括杜甫在内的许多诗人都深受其影响。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诗人杜甫的名篇 《登高》共同感受秋天风景的肃杀、 寂寥, 作者 内心的愁苦、悲凉。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 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 生动、 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 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 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4c4c6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