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元杂剧话剧对比分析

2022-04-07 06:4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赵氏孤儿》元杂剧话剧对比分析》,欢迎阅读!
赵氏,杂剧,话剧,孤儿,对比



《赵氏孤儿》元杂剧话剧对比分析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媾期间,而起赴汤蹈火这, 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至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赵氏孤儿》有诸多版本,元代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大团圆》与现代剧作家金海曙的话剧《赵氏孤儿》这两个版本中,魏绛,这个两部剧作均出现的剧中边缘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



魏绛这一角色无论是元杂剧还是话剧,与最原始的《史记·赵世家》和《左传》中的记叙并不相同。在这两本文献中,魏绛这个角色的原型其实是韩厥。



《左传》中,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 原、屏将为乱 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従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 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 ,赖前哲以免 《周书》曰 ‘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史记·赵世家》中如此记叙: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但在元杂剧和话剧中,韩厥却成了一个看守赵庄姬的将军,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即使知道程婴带走了赵氏孤儿却仍放过了程婴,而他面临忠义的抉择,最终自杀谢罪。



魏绛这个在后世戏剧创作中为情节新创设出来的人物,无论是在元杂剧还是在话剧中均是正面角色,但两剧中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节设置并不尽相同。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魏绛在第五折登场,在得知程勃要擒拿屠岸贾,雪父之,便奉主公的命,道屠岸贾兵权太重,诚恐一时激变,着程勃暗暗的自行捉获,仍将他阖门良贱龉龃不留。在程勃即赵氏孤儿捉住了屠岸贾后,再度出场宣判了屠岸贾的罪行:屠岸贾,你今日要早死,我偏要你慢死。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皮肉都尽,方才断首开膛,休着他死的早了。最后,封赏程婴、程勃:程婴、程勃,你两个望阙跪者,听主公的命。……”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魏绛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是一个封建君王意志传达者,是一个展现封建君主英明形象的化身,促成大圆满的结局。



在金海曙版《赵氏孤儿》中,魏绛三度出场,第一次是在剧本开端赵母寿宴上,与赵盾的对话,引出了话剧版《赵氏孤儿》矛盾冲突点——鉏麑,在元杂剧中鉏麑只是一个屠岸贾派去刺杀赵盾的刺客,触树而死;但在话剧中,鉏麑却成了正式点燃赵、屠斗争战火的火花。鉏麑由于欺上瞒下,结党舞弊,贿赂朝廷百官 魏绛作为一个充满正义 、有良心的下级官僚,将鉏麑逮捕,可鉏麑与太后有匪浅的关系,直接的得罪了太后,所以他仙后向赵盾和屠岸贾求救,他的




第二次出场就是在赵盾拒绝后,继而向屠岸贾求救,且屠也救了他一命。魏绛的第三次亮相是在第四幕中,当面对屠岸贾为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屠戮全程婴儿时,他毅然站出来,反对曾经救过他性命的屠岸贾,苦谏无效后,自杀以谢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金海曙的《赵氏孤儿》中,魏绛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之一,卷入屠岸贾与赵盾的政治斗争漩涡中,俯仰由人,作者将魏绛塑造成为一个一身正义、为民请命的人民父母官。



为什么元杂剧和话剧在对魏绛这个边缘人物的处理上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意图的什么变化呢?



首先,我们从两个版本的矛盾冲突主线来看,两个版本中相同的是均围绕着赵盾与屠岸贾二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的戏剧冲突,但从深层来看,在元杂剧中二人的政治斗争是文臣武相间的纯粹的政治权力斗争,由于屠岸贾含歹毒害人之心,预谋良久,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话剧版中,不止权力斗争,矛盾更加复杂,从细枝末节中我们能看出二十年前,赵盾屠杀屠岸贾的妻子,岸贾被先王发配到西域大漠;二十年后被晋灵公召回,怀恨在心,意在报仇。这样的冲突主线设置使得另一个边缘人物形象突出——王。在元杂剧中,历经二王,即晋灵公和晋悼公。我们从文本中能看出,晋灵公昏庸无能,而晋悼公却十分英明,上台后派遣魏绛前去协助赵氏孤儿。而在话剧中,晋灵公更多的是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看到了赵盾实力的强大,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便将屠岸贾召回,挑起赵屠之间的争端,是一个阴险的政治家、唯权的贪婪的统治者。所以,根据王的形象塑造要求,在元杂剧版中,需要一个角色来塑造封建君主的英明,而话剧版中则需要的是一个不为权力诱惑动摇的君子角色与其他争权夺利、满心私利的角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角色就是魏绛。



其次,两个版本最大的差异要数结局了,虽然相同处在于赵氏孤儿在长大之后从程婴处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但不同处却在于前者的赵氏孤儿在听到自己家族的遭遇后,立誓为家报仇,并亲自逮捕了屠岸贾,后者中赵氏孤儿在得知真相后这些话就别再说了,就当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屠太尉养育了我十六年,他也是我爹。”“随您怎么说,就算您说的都真,这仇我也不报!是什么造成了这样迥异的结局呢?原因就是作者偷换了所要传达的悲剧精神的概念,在元杂剧版中,作者要传达的是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却奉献出自己的儿子,忍辱负重二十年,体现了封建社会所要传达的忠义精神,这里需要一个统治阶级意识传达者来促成大团圆的结局;但到了话剧版中,赵氏孤儿拒绝为家复仇,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将旧事翻新中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充分描述了与我无关的人性冷漠观,所以这里就不需要一个促成者了,而是在这诸多人性缺失、人性淡漠、人性空无的世界中,需要一个带有正义光芒、人性光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魏绛。



两个版本的魏绛,当然在话剧中的魏绛形象更为丰满立体,有血有肉,最后我就引用在金海曙话剧版本《赵氏孤儿》中的魏绛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善恶还在一念之间。结束这篇文章,人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念之间,赵氏孤儿的故事自然也就不会有了吧,更能避免多少悲剧的发生呢?谁也不知道。






参考文献

[1]纪君祥《赵氏孤儿大团圆》(元杂剧)

[2]金海曙《赵氏孤儿》(话剧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92626a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