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解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2023-04-27 14:0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解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欢迎阅读!
鲁迅,下册,赏析,讲解,语文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一、回忆视角的个人化

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大众中早已获得了固定的评价称谓,诸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斗士”、“战士”、“导师”等等,而萧红摆脱了这些权力话语的制约和干扰,采取了一种纯私人化的写作态度,她把鲁迅先生从神圣的祭坛上请了下来,也让他脱离战场,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回归到普通生活的日常图景中,借着她笔墨的指引,我们看到了起居室、会客间、病榻上、书桌前的鲁迅。这一叙述视角的转换,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走进鲁迅先生,给予大众一次接近真实鲁迅的机会。

二、回忆内容的零散化

文章没有任何明晰的时间或空间意义上的一以贯之的逻辑顺序,而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加以整合,几近杂乱,几近巨细无遗。即便是一个单独的细节,也往往采用复沓的句式加以罗列,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构思上显得混乱呢?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连缀这些细节的只能是情绪。萧红只想把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原生态的表达出来,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情绪记忆真实地加以再现。这种把生活碎片、细节、意象性的事件加以串并的结构方法,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更具有一位女性作家直觉思维的特性,从而更便于凸现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鲁迅。

三、回忆情感的亲情化

萧红这篇文章对鲁迅的回忆中,我总觉得具有一种对原型意义上的“父亲”形象的追寻。 事实上,整篇文章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声吻口气进行倾诉,比如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地出现“鲁迅先生”这个称谓,在不违反语法规范的情况下,绝不用代词“他”来称呼,其中的钦敬是不言而喻的。再比如,鲁迅先生讲鬼故事刚刚开了头,作者马上转变叙事策略,用第三人称进行转述,借以维护全文的整体性的仰慕基调。所以,表面的师长身份蕴含着本质上的精神之父的诉求。

总之,这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萧红式的独特情感体验,和萧红的小说创作一脉相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b81901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