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合理布置科学区,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2023-02-13 12:0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合理布置科学区,促进幼儿主动探索》,欢迎阅读!
学区,布置,充分,主动,幼儿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合理布置科学区,促进幼儿主动

探索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人每天都在同科学打交道,特别是幼儿,他们在互动中常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涉及到科学的问题。例如:孩子们在拍皮球时会问:为什么皮球落到地上会反弹回来?在绘画活动涂色时会想:为什么我涂上红色颜料,再涂上黄色颜料会变色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离不开我们的科学动,都需要老师及时发现问题,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关键词:家长资源、暗示性、主动探索、材料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激发幼儿认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索周围世界兴

趣、提高能力、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科学区作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一个

重要的补充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用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师幼、幼幼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自己有益的经验。区域活动丰富多彩,其内容、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科学区域环境,把科学教育内容富于环境材料之中,在区角活动中渗透幼儿科学教育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与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舞台。那么怎样提供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操作材料,进一步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有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园配合收集材料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开发运用社区资源,让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和对科学的兴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多的一个地方。因此,我平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填写家长调查问卷,并让家长参与收集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实际上也是让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方式。引导家长进行科学区较好的教学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材料,并做笔录,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科技馆或是展览馆、图书馆等收集有关资料。并且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安排活动内容,并动用家长的各种协调能力,为班级提供外出参观的交通和人力支持,为幼儿园开启方便之门,孩子们学了许多,家长们同时也长了见识;我还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家教沙龙等多种形式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家长明确科学教育的实际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使家园步调一致的开展科学教育区角活动,确实达到了较好的家园效果。如:在开展的主题活动《美丽的灵源山》中,利用大自然的特殊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灵源山上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隐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动手、动脑,引发幼儿认识和探究的兴趣。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组织孩子们到山上去走走,仔细观察桃花、李花颜色的不同,花瓣、花蕊的不同;各种叶子形状


的不同等。在班级特色区域蜡笔小新馆中,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帮忙收集蜡笔小新各种形状的果冻盒、花色不一的果冻纸等,让孩子用这些材料进行买卖果冻,根据果冻摆算式、比高矮、排序,利用果冻盒制作《青蛙跳》区域材料,让幼儿充分利用力度、角度的不同,让小球跳过各个果冻盒等。还让孩子们利用果冻样品,充分发挥想象,利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制作出各种果冻盒。我们利用蜡笔小新盒来装饰走廊的挂饰,让孩子们知道果冻盒子还可用于装饰环境的作用。

二、合理布置科学区域,提供材料富有价值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1. 材料的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在《隔空取物》中,我第一次选择的是农夫山泉矿泉水瓶,上端有个瓶颈,装东西是会卡在瓶颈处,彩珠、彩色石子装在一起会干扰幼儿的视线,影响操作效果。瓶口较小,小铁夹、磁铁等物品不容易取出来。在第二次的区域活动中,我做了改进,选用了透明的弹珠,瓶口与瓶身大小一致的塑料瓶,幼儿在用筷子、磁铁进行取物时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恰当的材料提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材料的暗示性

人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来进行认知,如认识某一产品,先阅读说明书等。因此也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如:在各种科学小实验中,我都把幼儿操作的步骤图和记录表张贴出来,以此来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幼儿跟着步骤图进行操作,这样不容易漏掉某些环节。又如:《小工具用处大》这个活动中,在第一次活动中我把工具和材料放在同一个盘子里,幼儿拿出工具和某种材料随便试试了,没有全部的工具和材料都尝试过。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把幼儿需要操作的材料按幼儿操作的顺序分类摆放,把工具和材料分开放,幼儿就能每拿一次工具把所有的材料全部试一遍以后,在拿另一种工具进行尝试,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

3.材料的有效性

我们在选择投放材料时,既要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考虑材料对班上幼儿的适宜性,又要充分挖掘材料更深层的作用,达成多个教育目标,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在选择投放材料时,要能够预先作出思:努力将所要投放的材料,与幼儿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的目标之间要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操作的层次性强,利用率高。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要有能按自己的能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如:在数学区的,我们可以提供贴有数字的树和树上的各种水果,幼儿在操作摆放将各种果树张贴在树上时,首先要一个幼儿能知道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已知数和一个问题,然后另一个根据操作树上的水果进行创编10以内的应用题,这要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交往能力的提高,又能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应用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c52d786c85ec3a86c2c5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