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介绍

2022-08-08 01:1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介绍》,欢迎阅读!
瓷器,中国,出口,介绍,历史

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介绍



真正的瓷器对外输出始于隋唐,输出的主要是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以及长沙窑彩绘瓷等等。主要输出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远到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最远到非洲的埃及和苏丹,都有中国瓷器的影子。另外,唐代还有经新疆到波斯,由波斯商人转运抵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陆上“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的高潮出现在宋初,到了宋元至明初,进入了对外贸易比较繁荣的阶段。宋代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断绝,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繁荣的贸易港。宋朝廷于开宝四年971年就开始在这些地方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进出口事务,而瓷器便是大宗外销商品。朱彧在《萍州可谈》中描述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中国瓷器就从这些港口运销南洋,并转运到波斯、印度西岸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宋朝廷在靖康以后,统治区域日益缩小,税源日益减少,因此大力开展对外贸易,以增税收而助国用。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高宗赵构多次下达“上谕”,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绍兴七年、

1137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货贿”绍兴十六年、 1146年等等。并且采取授与在外贸上有成绩的商人以官职的办法,进行鼓励。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南宋嘉定十六年1224年,仅与泉州有通商贸易关系的,就达五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瓷器的出口,也随着外贸的扩大而增长。

宋元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的产品;也有广东湖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龙泉窑等地的青瓷大量输出国外,再加上窑工的南迁又带来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艺,于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而形成了后来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元廿一元年1284年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然


继续烧造传统品种。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最著名的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各种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朝曾一度实行海禁,使外贸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瓷器的出口并没有停止,只是限制政府对外国的赠予。永乐年间以后瓷器输出的途径更多:政府的对外馈赠、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郑和的大规模远航贸易和民间的海外贸易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明朝的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售到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对外销售。据万历年间刊刻的《野获编》记载,阿拉伯各国来我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回去时所带的瓷器多达数十车。出口的瓷器,既有官窑的产品,也有民窑的产品。在品种上,不仅有青花瓷,也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瓷。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明代的郑和13711435下西洋其实是在继承宋元海外贸易航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宋元的造船技术的积累和航海经验的传承,就没有郑和船队的辉煌。郑和航海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对贸易的贡献,而是由于他的活动,开辟了更多的航路,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大中华朝贡贸易圈的形成和发展。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这就是著名的“大帆船贸易”。近人考察,1602168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即有1600万件以上。在17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


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e7c52c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