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道德和规范博弈

2022-04-17 08: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道德和规范博弈》,欢迎阅读!
学术,不端,博弈,道德,行为

理学院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道德和规范博弈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端行为的表现和原因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与道德文化规范 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增强学术规范低秩学术不端

近年来,经常听到很多关于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学术本来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学术腐败日益严重,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也在泛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的建设,对人的价值观也会照成很大的影响。作为现代的研究生首先应该了解学术不端的涵义,其次要学会如何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在自身发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对研究生来说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良药。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教育事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它主要指学者涉及捏造数据、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1]1988年,美国政府发发布《联邦登记手册》(Federal Register),首先提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即“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统一定义,“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结论报告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和剽窃行为”[2]。当然不同国家有大相径庭的定义,比如瑞士将学术不端行为行为界定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进程的行为、剽窃其他研究者的行为、以及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丹麦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则是“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修改、捏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和纵容不端行为的行为”等等。[3]

总之,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违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主要有不正当署名、篡改、抄袭和一稿多投与伪造这几种。

20055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在接受调查的几千名美国科学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在过去三年中有过学术不端行为[5]。近来,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频频曝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比如20093月,中国工程院通报了浙江大学论文事件的调查结果:浙大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论文剽窃一事情况属实,剽窃证据确凿,论文剽窃情节严重,多篇论文剽窃造假,盗用其博士生导师的研究结果,一稿两投,擅自署他人名字,擅自署基金支持等,属多重学术不端行为并发。此后,还发生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和辽宁大学副校长“抄袭门”等多起类似事件。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对应方法,但是学术不端还是越演越烈,对学术界、对社会又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陷,诚实缺失[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诚信建设,诚信是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不端中的抄袭、剽窃等行为分明是挑衅中华传统道德体系,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演越烈,人们对作为社会精英的研究人员的学术结果提出质疑,这极大损害了学术本来的严谨性。

其次,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9]。学术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比如医疗、科技创新,发现、发明更多有用的理论或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过程,需要认真和坚忍不拔的态度,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而学术不端行为恰好与这些背道而驰,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以假乱真等等,只会妨碍学术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再次,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滋长了学术人的浮躁之风和功利之心。学术研究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需要汗水和智慧,要求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心血很艰辛的努力,盗窃者只是简单的抄袭、剽窃等等就可以得到荣誉,得来的不费任何功夫,这对于那些辛勤地付出的人极不公平,如果都去抄袭、剽窃,那么学术研究还有可能进行吗?

最后,损坏了国家声誉和形象。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科技学术水平,学术研究不仅是一国的事情,还是国际的事情,如果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会给国家赢得荣誉和地位,而造假只能让国家蒙羞,影响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形象。例如,韩国黄禹锡造假案就是显例[10]

类似的数据伪造、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近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难道科学是不公正的吗?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W.布劳德和N.韦德著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一书的基本观点有:并不完善的观念;历史上的欺骗、野心家的崛起、重复试验的局限性、名流集团的权力;自我欺骗和轻易受骗;所谓逻辑性的谎言;师傅和徒弟;免受检查;压力下的退让;作弊和科研机构等等,综合起来为社会环境影响(如功利主义的抬头)、制度原因(如社会共同体内部机制-同行评议和处罚制度不完善),从深层次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11]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行为、观念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说是近墨者黑不为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变得极为重要,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求学术和科技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我国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滋长了急功近利主义、浮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集体荣誉感减弱,导致一个分人不能静下心来研究,只求速度,不管质量,大量粗糙的、内容拙劣的论文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假冒伪劣、权钱交易等等现象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致使学术界科研精神变质,能够专心搞学术的人越来越少。

(二)、制度缺陷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12]。科研机制存在弊端是导致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有的科研制度的产生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制度决定人的行为,,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缺少科学道德规范的建立机制和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公正有效的学术资源配置机制;“官本位“与学术的沟壑;处罚力度不够;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方式有缺陷等等。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制度的缺失,使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极低,而预期收益很高,不用费太多的功夫就可以得到荣誉、地位,而中国人历来就习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实际上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纵容和激励。按照W.布劳德和N.韦德著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一书,社会共同体内部机制的不完善,主要分为:结果因人而异;埋没新思想;评议员滥用职权;评议员之间互为互利利;“粗心的把门人”;重复试验的等等,1)期刊把关不严;2)审稿程序及结果


不公开;3)屈从于各种权、情的插手;4)编辑缺乏辨别能力[15],这些观点说明了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

(三)、科研工作者的压力大是导致学术不端问题的个人原因。科学研究是一项艰难而严谨的工作,在科学职业化的现代化的现代社会,科研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科研工作者的压压力越来越大。有些科研工作者与利益集团狼狈为奸,捏造数据为利益集团服务;个别科学工作者为了谋取利益,忽略科学精神和学术准则,在科研中采取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中,人数考核制度的制定和量化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社会工作量,其中,科研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标准的执行,检验教室是否完成既定的研究工作量,发表论文、获批科研项目数量等,在核心刊物发表了多少文章、获得什么奖,出版了多少著作等等,直接与职称评定、奖惩评优挂钩,比如教授规定每年要发表多少文章等等,这导致了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大[1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杂志等等随时可以找到相关论文,为个人抄袭、剽窃论文提供了方便的渠道。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四)社会学中的社会越轨理论[14]。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集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属于其中的违规行为,即一切不按照常规办事的行为。意大利犯罪学家罗梭(C.Lombroso)认为社会越轨理论是由于人体质中的生理缺陷构成的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为了实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得到较多金钱的目标,往往不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得成功。抄袭、剽窃、篡改数据等等的行为分明是歪曲学术规范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学术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家兴旺的象征之一,学术风气的邪正是社会风气的缩影。既然学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呢?有哪些措施必须建立起来?

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一)、学术自治和独立。学术必须独立起来,淡化学术运作中的官本位意识,使行政、集团利益与学术分开,权力因素与集团利益的渗透是影响学术独立的主要因素,如果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缺乏超越利益集团之上的行业权威和舆论压力,也能对涉事单位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不必碍于面子问题和人情世故,敢于说真话。在学术领域,政府应该在大方向上把握学术的发展,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方针、政策引导学术界,用法律约束界,学术道德监督学术界,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术,学术的事情应交给学术界来管理[16]

(二),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惩罚力度不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泛滥的原因,明确作者的权利与责任,“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不但有荣誉的分享,有责任也要承担”[18]。这个可以参考美国政府对学术不端处理的办法[17],美国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工室”该办公室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一旦被认定某起学术不端行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不得参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不能在美国政府卫生和公众服务部设立的任何相关机构任职,造假者的身份及相关信息在“研究诚信办公室”的网上公开。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积极推进科研诚信立法,深入开展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制研究。逐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科研相关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责任人[19]

加速完善新的学术监督、控制机制,提高控制水平,建立全方位环环相扣的管理制度,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对学术的导向与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治理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太多,必须把握好学术研究的各个步骤,在课题申报、评议、发表等制定严格的规范,将论文评定的过程实现公开、公正、公平。

() 三是不仅建立系统内的自查自纠,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发挥社会舆论的压力。治理学术不端一定要釜底抽薪,必须从改革高校评价机制,该改变“学术权力化、行政化”入手;让学术委员会、评议员等等学术自治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用这些民主监督机制发现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端正学术风气,弘扬学术正气,是研究者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戒躁戒躁、甘于寂寞、潜心科研的作风,自觉承担学术责任。一个学术研究者的高贵与内涵在于摆脱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修身正己,严守学术诚信,丰富自己的学术涵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人格尊严,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名利前面,保持理性的态度,自觉抵制各类不良学术风气的侵蚀。

科学事业的发展,即使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学术空气依赖良好的学术品格的养成和学术道德的坚守。维护学术尊严是每一个搞学术的人的责任。要纠正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学术研究规则,更需要研究人员发挥个人的热情和激情,坚持忍耐学术研究的苦涩,需要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努力。端正学术之风,崇尚学术道德,为学术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生力量,在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中,首先要理解透析和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我国学术研究能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遵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eba3ecbb4cf7ec4bfed00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