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分析

2022-10-30 14:1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筝曲分析》,欢迎阅读!
古筝曲,分析

1姑苏行 江先渭根据昆曲曲牌《佛上殿》改编。昆曲的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分三段:宁静的引子,以清秀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姑苏园林的幽雅和秀丽,似乎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地观赏,美不胜收。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乐曲应用变奏手法,旋律快速流畅,形成段落之间的对比,游人嬉戏,情溢于外。当再现第一段时,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2、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8年。《良宵》是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在除夕之夜欢乐情绪感染下,作者兴致颇高,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此曲音乐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扬、华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者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六十余年来,此曲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现出的欢乐和激情,达到乐器性能的极致发挥,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3、光明行 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有弹性,表现了旧时社会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在乐曲中,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鼓式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如歌。第三段以富有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移调,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又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4二泉映月 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5、渔舟晚唱 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标题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子。全曲分三段:第一部分以优美的曲调,如歌的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产生波浪音响,让人联想出一幅夕阳万顷碧波,渔人满载而归的画面;结尾处使用花指法,使五声音阶旋律增添了新色彩,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乐情绪,听来不觉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情绪热烈欢快,运用古筝演奏的特殊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片片白帆随波而起,浪花飞舞,一片欢腾景象,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驾舟满载而归的情景。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上顺次拔弹出的花音形象地表现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等种种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尾声乐曲速度突然渐缓,运用下行音型逐渐下落最后终止,宛如江上夜色朦胧,宁静取代了喧嚣,使人又复归于宁静、安谧的湖滨晚景之中。


丰收锣鼓

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子雄壮嘹亮,主题旋律跳荡,节奏明快,展现了一幅热闹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加热烈高涨。

第二部分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的歌唱性旋律,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明亮的笛子音色和散板旋律,勾画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表现了阳光下的粼粼水波。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气势磅礴的锣鼓片段,紧张激烈,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

7战台风 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乐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烈的节奏,表现码头生产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以及扣摇(即在右手拇指摇的同时,左手拇、食指紧夹筝弦,在筝码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先左后右,往返捋动)的技法,模拟台风的呼啸。第三部分通过旋律由疏至密,左手伴奏由简至繁,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造成逐渐紧张强烈的效果,使人联想到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第四部分以宽广清新的旋律,抒发了工人们胜利的豪情。乐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曾被编为钢琴协奏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b8899bf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