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化风俗与闽南文化风俗传统的不同

2022-04-02 20:0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莆田文化风俗与闽南文化风俗传统的不同》,欢迎阅读!
风俗,莆田,闽南,文化,不同

闽南年风俗与莆田年风俗的不同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中国的过年风俗整体上大体一致,可是由于各个地址的历史文化的不同,致使形成一部份不同。鉴于我是一个比较地道的莆田人,因此下面我专门从除夕、春节和元宵的风俗活动上,对闽南地域与莆田地域的年风俗进行不同比较分析。

一、除夕

在闽南,除夕之夜,处处灯火辉煌,闽南一带过年风俗与其它城市不尽相同。各家各户除贴对联外,房门双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常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常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滔滔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接着是求如愿,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路,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忙发家致富。同时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搜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加倍兴隆。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常年菜:即菠菜。不能够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整理。

在莆田,除夕之夜,莆田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莆田人过年预备要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扫巡,接神,贴白额对联和农历“二十五太阳”等风俗。

大伙儿可能对贴“白额对联”比较好奇。听说,那也是一个春节,距今400连年前的明代。那时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在莆田烧杀抢掠。不甘受辱的莆田百姓奋起招架,惨遭倭寇屠戮,死者达数万人。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大军赶走倭寇,莆田才得以光复。逃亡山里的百姓,正月初二才返回家园。他们在家门贴着白纸,吊唁亡故的亲人。由于办理丧事,过年便拖到正月初四。吉庆佳节,老例应贴大红对联,于是人们便把对联覆在原先贴的白联上,但在上端留出一截白色,以示心有余哀。

腊月二十五以后,大人都要专门交待小孩,在外面不准骂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 家户户都要备办“红团”(面皮绿豆馅)、“甘薯起”(用煮熟地瓜捣碎后和米桨、红糖、发好后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春节期间不能讲“杀”字,要讲“阉”,如问你家阉鸡了没有?),以备祭天地、神、先人等辞年之用。 月三十零时辞年,乡村中不约而同地响起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线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膜拜天地,在供桌前烧起供银、银纸,再次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换上一样的一套供品,膜拜先人,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再一次烧起供银、银纸、燃放爆竹,表示辞年关止。

大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线面、油炸豆腐、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辞去过去汤汤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莆田、仙游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盘菜中,必然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会还在那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形。厨房的水缸里还要养几条活鱼,表示年年有余。


二、春节

在闽南地域,正月初一此日,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风俗。正月初二,闽南地域俗称“女婿日”,也确实是在此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看望父母。厦门传统风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那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占据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伺机攻城,军民奋起抗击仇敌,苦战二日三夜,倭寇才溃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祭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老例。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因为腊月二十四日此日,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此日才下凡间,因此,到了正月初四此日就要把他们恭恭顺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正月初五此日,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正月初七此日为“人日”,一样要吃鸡蛋寿面。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洗澡,上香行礼,祭拜诵经。

在莆田,大年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先人;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当天,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正月初二,是禁忌日,人们不敢相互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祭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只是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正月初三,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此日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县,此日仍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初四日晚上要“做大岁”,即重复过年。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抵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在仙游那么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犹如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农历初九,天公生,和闽南地域风俗没什么不同。

三、元宵节

在闽南,春节中还有一个很盛大的节日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元宵节的风俗比较多,如泉州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燃烧掉。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风俗活动终止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再如,漳州漳浦县的“穿灯花”, 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等,形势比较多样。再如,在一些比较宽广的地址,公园或运动场,相关单位会举行芗剧演出、燃放焰花、文娱晚会等活动,与周边民众共度佳节。夜幕下的闽南城乡,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使闽南人沉醉在欢乐的海洋。

在莆田,闹元宵也是很重要的节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那个地址的风俗活动与闽南略有不同。莆田人闹元宵的日子在各个村都会有所不同,早的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晚的话就跑到正月下旬了。


此刻莆田有些地址过元宵节也愈来愈简单了,确实是请亲友吃午饭或晚餐,再去观看迎神的节目就算了。以前还有很多,小小孩最喜爱的是随着迎神队伍走,到各家做头(简单的意思确实是掌管神会的头头,每一年都有几个”——大头、二头……一年后大头就退出头位了,二头进位为大头,后面以此类推。的去等着分糖果。元宵夜有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有些地域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 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早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烧饭的锅,掏出倒扣院子里几下,即算过节。其中,以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打铁球最为典型。人们通过打铁球闹元宵寻求新年吉祥顺意,上天护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c15bf25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