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23-01-20 23:2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欢迎阅读!
中国,变迁,交通,世纪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1 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逐渐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轿子是一种靠人扛、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入。为求醒目,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留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19083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无轨电车则开通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汽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12年,上海汽车已有1400辆。全国各地汽车亦逐渐增多。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宝成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兰新铁路;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067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2 水陆交通

中国是一个江河湖泊众多的国度。尤其南方更是湖泊成群,水网密布,顺河设街,邻水建房,依水成市,这种自然条件,便使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近代中国水路交通,除传统的各类舟楫外,轮船也开始出现和使用。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经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人最先看的西方近代交通工具是漂洋过海到东方来的轮船,这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侵占我国航运权益。受其刺激,中国人也办起了轮船招商局,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创招商局,它是最早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渐渐地轮船取代木帆船成为中国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轮船的通行使木船运输市场萎缩,许多船民事业该行,幸存者为弥补其驶行迟缓的缺陷,往往以小轮船曳之驶行,有的一艘小火轮拖带一只木船,有的一艘轮船拖带好几只木船,成一船队。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水路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3 航空交通

民国初年,飞机用作民用交通工具提上了当局的议事日程。北洋政府建立民航管理机构——航空署,于1920年前后开辟了京津等两三条航线,但营运很不正常,最后无形停顿。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欧亚航空公司(后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西南五省当局联合开办了西南航空公司。乘坐这些公司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更多的是货运。因此,飞机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远逊于火车、轮船。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4 交通变迁的总体特点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适应、渐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可分析的众多特点。 1 同时性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 地域性

交通变迁因地而异并不同步,南方多水路相应的可以发展水路交通,北方多旱路当然以陆路交通为主;还有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3 阶级性

有些交通工具是属于大众的,有些交通工具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例如,用人抬行的轿子,主要是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的享受工具,一般平民,只是婚嫁丧葬时才用它;开始乘坐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20世纪30年代小汽车盛行时,西式马车则变成阔人不要做,穷人坐不起的东西了 4 其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c42227c3f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