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怎么产生的

2023-12-29 08: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经是怎么产生的》,欢迎阅读!
佛经,产生,怎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佛经是怎么产生的

出家僧人每天的必须功课就是念诵佛经,一些在家居士为了修行佛法也会念诵些经书,那这些经书又是怎么产生的?究竟是谁写的呢?

现存于世被称为经典的除了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外,其余均为佛弟子们记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

在最早的佛陀入灭之后,佛弟子们在当时的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行记录。五百阿罗汉在窟内,上千比丘在窟外;故此成为后期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支。上座部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为代表;大众部发展成大乘佛教,以中国为代表。 由于阿罗汉并非凡夫,具有神通,他们都能够背诵佛陀当时的说法,在窟内主要是由阿那律尊者诵律藏,阿难尊者诵经藏,由迦叶尊者等诵论藏。他们都是口口相传,而且他们的记忆和背诵能力都相当超群,可以背诵几万偈颂。但是,后来由于众生业力和能力差异,背诵得有些差异了,所以就纪录在菩提叶上,又叫贝页经。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麽时候、什麽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有这样一则传说故事写道: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在从摩揭陀国到憍萨罗国去的途中,死于拘尸那迦。死时只有其堂弟阿难等少数弟子在身旁。据佛经记载,正在其他地区活动的佛弟子们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十分悲伤,纷纷赶来。据说当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率领一批佛弟子正在另一地区活动。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不少弟子忍不住失声痛哭。这时却有一位比丘说:那有什么可悲伤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规矩太多了,这也不许我们做,那也不许我们干。现在他死了,我们可就自由了。迦叶听了这话十分生气,认为释迦牟尼虽然逝世,但他生前的教导不能抛弃,萌发了把释迦牟尼的教导汇编起来的想法。

佛法总提到苦,苦怎样解释呢?

佛经中,除了说“空”外,还常说到“苦”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哪些苦呢?《法华经》上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众苦就表示有很多的苦,具体来讲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界众生,所受无非是苦,但因习以为常,不被察觉,有时反以苦为乐罢了。

苦苦就包括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

坏苦是什么呢?就是说,普通人以为快乐的事情,如:家庭聚会呀,有地位、有钱财等功名利禄,追求物质享受……这一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乐?大家想一想,实际上这都是在变幻之中,没有不散的家庭,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凋谢的花,没有不缺的月亮。世间上就是这样子的:当人或事物在快乐的时候,忘乎其形;当变化成苦的时候,就痛苦交加。实际上还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圆!这些都是变化的,叫坏苦!

行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五蕴身的细胞,随常都在变化,时时在进行新陈代谢。一个人生下来以后,从幼儿开始到少年、青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五蕴身的细胞,时时刻刻,刹那刹那,无不在“由生到死”的变化之中,从这个方面来讲就叫行苦。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现具体讲讲苦苦: 1、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阴道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2、老苦 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养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辛辛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遗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痛苦,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至于“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理呢?

3、病苦

人自呱呱坠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使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4、死苦

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道家方士的烧汞炼丹,也到底仙道无凭。耶稣教在逻辑学上最大的错误,就是永生的问题。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很多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壮志,因此世界就有很多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悖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能有甚于此者乎?

5、爱别离苦 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其它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不可避免的。

6、怨憎会苦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ce61a8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