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

2023-05-04 21: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欢迎阅读!
思想史,中国,古代



1、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强调一个“德”字,就是说,人们做事与人于己都要过得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可作为灾,福或灾是对德的报应,也就是“得”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需用礼作为规范。商代礼主要是孝。商代“德--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维护奴婢主的统治。

3、宗法制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 社会学意义:1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2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3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4、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5、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 “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6、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7、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分工,劳力者自食其力是“食功”,劳心者不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而专心从事学术活动、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也是在“食功”②孟子认为必须有社会分工,“通工易事”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才能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③孟子的社会分工论为劳心活动辩护,一方面肯定了社会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在阐扬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

8、孟子的仁政与社会理想是什么?:①仁政是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不忍人之心”与“推恩”“寡欲”“养心”“反求诸己”和“明人伦”。②理想社会:a 生活指标是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养生丧死无忧。b 进行统治的政治原则是统治




者实行“推恩而及四海”的统治原则,人人遵守“行仁义而去利”的价值导向,“制民恒产”的政治经济学说。“制民之产”使民众家家有可耕之地,可居之宅。孟子提出。 9、老子的道法自然:“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体工作,从而整体协调发展,达到群的功效,实现

群的目标。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启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伪”即人为因素,包括师法教化包括教育及社会环境的作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和发展看做是人类破坏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续长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

10、墨子“兼爱论”:㈠主要内容:“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不分等级、彻底的、没有差别的爱一切人。墨子主张以“兼爱”作为人彼此交往的准则。兼爱原则与利己主义相反,但也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墨子提倡的是彻底的、无差别的爱,主张这种以无差别的“兼相爱”来代替儒家的分别之仁。㈡墨子的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比较 墨子认为一切社会动荡与矛盾冲突都起于人彼此不相爱。兼爱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儒家所讲的仁,虽然也是一种博爱,但还是有分别的。墨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一语中的以及二字是推及的意思,但并不是墨子所倡导的无差别的爱,墨子认为,这种爱仍然害是不彻底的。他要以无差别的兼相爱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之仁。②从一定意义上说,墨家的兼爱与儒家之仁爱多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力图破除小我之自私而达于对他人之关爱。但儒墨两家在对他人之爱的亲疏厚薄与施爱的先后次序上是有分歧的。双方在培养爱心的方式与各自所提出的理据上也有区别。儒家重视的是主观的感情,而墨子则以客观效果为兼爱原则之根基。他不大重视个人品行而倾向于依效果之利害,确定爱恶之取舍。③ 墨子是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以所收之报偿提倡兼爱的,但如果从纯粹的功利主义眼光看墨子之说实在有些迂远而疏阔,所以总不如儒家的推己及人更容易推行。

11.荀子的“名分使群”的最大贡献是什么?㈠荀子认为是“分”维持人类的群体生活。分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分工。分工意味着整体中的各部分分别发挥其作用而又彼此互相配合。互相配合值下的分工才有意义,才不至于分崩离析而陷入混乱。㈡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荀子认为人为什么能合群在于两点。一是“分”,二是“辩”。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这是他对中国社会群体理论最重要的贡献。荀子的“明分使群” “分”约略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分工,分工意味着整体中的各部分分别发挥作用而又彼此相互配合。“明分使群”即明确有秩序的分工才能使各部分有序为整用,包括“积靡”“注错习俗”和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等方法

12、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韩非只认为外在控制有效,根本否认内在控制的作用,在外在控制中,他只重视严刑峻法,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方法就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不但认为社会控制在于使人们“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而且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②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建立在不公正的社会分层基础上的。在他的理想社会中,统治者享有最大的利益,下层民众则“劳形苦神”,为统治者奔走效力。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势必激起下层民众的不满。维护不公正的统治秩序只有靠暴力。韩非正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以暴力压服民众,这当然是统治者所乐于接受的,也是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的。③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是为君主专制而设计的一套法术。并不是着眼于整个社会,而是狭隘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而构想的权术而已。非思想是集法家之大成者,对于中国后世的专制政治有着深远影响。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权力论韩非子认为君主要统治国家就必须掌握权力,权力的掌握和运作要以法、术、势的结合为基础。⑵冷峻的法。①用以镇压人民。②国富兵强—耕战—耕战之士(法的作用)“重赏使人不怯战”⑶诡谲的术,即君主依靠权势对群臣施展阴谋、加以控制的手段。①课能之术—君主考研群臣,检验人才的方法。②君主驾驭群臣的阴谋之术。⑷专制的势,为一个政权,要推行法令,必须有专政的权力。 13.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①关于人性问题,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并不是全善全恶的。由此他提出了“性三品”之说。这是他对中国人性理论的重要贡献。②“性三品”: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人之性”这是情欲很少,不用社会教化而自然能行善的;一类是“斗筲之性”,这是情欲很多,无论怎样教化也无可救药,只能为恶的;一类是“中民之性”,这一类虽有情欲,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就善,不用教化;斗筲之性天生就恶,不可教化;最需着力开发的是中民之性,才有其才需要教化,可以教化,而这样的人占社会大多数。 14、王弼 对有为和名教的批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4d0179a26925c52cc5bf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