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评析

2022-05-04 00:0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评析》,欢迎阅读!
语文,小学,校本,评析,教案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评析

在春风醉人的人间四月天,我听了一节春意盎然的语文课。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丁慈矿老师开的一门校本课程 “学对联 ”。在我们快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绝望的今天,能够听到这样一节课,实在是太令人欣喜!这是一个不鼓励样板的年代,后现代的一切都在解构与脱魅,但我还是想说,这节课可以作为现代语文课的样板!40分钟的时间,学生,连同我们这些听课者,像在享用一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大餐。课程从上节课的作业反馈导人。这是第二课时,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份课外作业:对出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的下联。课程就从作业交流开始。老师先出示学生对出的下联: “南海炸弹炸海南 ”, “江西自来水来自西江 ”, “黄河黄泥

沙泥黄河黄 ”, “山东长生果生长东山 ”, “山西钻井队井钻西山 ”,“山西红花苑花红西山 ”。接着,老师重申对对联的要点,即上下联字数相等,用字不重复,并指出此联的妙处:正念反念都一样,这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叫 “回文 ”。老师还补充给出了其他人对出的几个下联: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 “西湖回游鱼游回湖西 ”, “京北输油管油输北 ”。然后就在对对联中学对联。从两个字的开始。老师给出 “白鸽、春兰、鸡冠、冷月 ”,学生对出了 “红掌、乌鸦、黑豹,秋菊、夏荷、冬梅,

鹅掌、燕尾、鹤顶、凤尾、鱼鳍、虎背、熊腰,热日、酷日、暖阳、寒光、



阴雨 ”等。又对三个字的。老师在讲述陈寅恪、鲁迅故事的同时,引出了最经典的对联 “独角兽、孙行者 ”,学生对出 “比目鱼、祖冲之 ”,老师又给出 “胡适之 ”、

“王引之 ”,并强调 “祖孙 ”、 “胡孙 ”、

“王孙 ”之妙。再对四个字的。老师给出 “( )风( )雨,山( )水( ) ”。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例 “绿风红雨,山欢水笑 ”,并用宋代和尚志南的两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来解释 “绿风红雨 ”,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美妙:风雨有颜色,山水会欢笑。接下来是五个字的。老师提醒大家,古诗中的对偶句也可以当成对联。师生一起回

忆出: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还有七个字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最后,老师介绍了一个趣对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批是 “长长长长 ”。老师配合生动的清代故事与形象的手势,展示了这一对联的四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对联的妙趣。下课之前,/老师留下的作业是:对出 “嵩山山高日月明 ”的下联,提示学生注意汉字的拆和分。这堂课好处多多。第一

好,好在所用材料的教育含量大。对联是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精晶。在正规语


文课程之外,开设 “学对联 ”这一校本课程,可见丁老师的眼光,他对我国当前语文教育病人膏肓的症结号脉很准。我认为,语文教育积弊之深,症结在教材。我仔细看过某版小学教材,非常失望与悲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至五年级的十本课本中,约有十分之八的课文均属平庸之作,就像一个毫无才气的孩子的随便练笔,语言平庸,结构平庸,内容平庸,教育含量极低。

语言、结构平庸,一看便知。至于内容平庸,主要是指其思想与价值资源。该版小学语文课本就像狭隘的道德教育读本,只局限于非常狭隘的意识形态领域,以所谓的 “革命传统 ”为重点,灌输的是极单一的价值观(如领袖人物的品质、集体主义、助人为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等),对许多美好而丰富的人性价值几乎毫无涉及,更别谈开发与启蒙,如个体生命的尊严,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与文化的情怀,人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广度与亮色。如此拙劣的一篇课文,要叫我们的师生学上两个课时,真是太难为他们了。难怪教师上不好语文,学生学不好语文!每天一个课时计,除掉寒暑假,到小学五年级毕业,大约有1000个课时花语文课上。但是,这么多时间都用在末流的作品上,到了毕业还是几乎接

触不到第一流的作品。接触不到第一流的作品,怎么知道中国语言文字的好,又怎么谈得上喜欢与热爱,更谈不上运用与创造。从这个角度说,一本糟糕的教材,如不尽早淘汰,就是对师生继续犯罪,因为它不仅在糟蹋学生的品





位,也在破坏教师的语言感觉。歌德曾经说过: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我认为,选人教材的课文必须是 “美文 ”。所谓 “美 ”,是指内容与语言皆美。因此,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编写教材的。选人教材的都应该是经典。按照施蛰存先生的观点,中小学应该有一基本教材,内容皆是公认的名篇,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

十年八年不变。我认为,学对联,古称 “对课 ”,是中小学学习汉语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将遣词造句与表情达意熔于一炉,兼具语感训练、语法训练、思维训练、审美训练等多种功能。1932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文系系主任刘文典代拟国文入学试题,他在校阅清华历年试卷之后,决定考对对子。

“此法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 陈寅恪先生认为对对子有四大优点:第一,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第二,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陈寅恪先生认为此点最为重要。音韵之美,为汉语之至美。

“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就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 ”第

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炙少及语藏之贫富。第四,对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这堂课的第二好,好在文化含量大。基于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他可以引导学生以实悟虚,由近及远,以小见大,这便是人文素养中基本的文、




史、哲素养。陈寅恪清华考学生,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孔子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红楼梦》中的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岳飞的一生及其追求,对王引之及骆宾王、杜甫等文化名人的介绍,还有最后趣对种养豆芽莱的穷秀才 … …从中可以看出丁老师对中国文化的一往情深。在他最出彩的一个教学环节,即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来解 “绿风红雨 ”之后, ·他的一句感叹 “中国文化就这么好,就这么 ”,说得情真意切。这堂课,不仅老师有文化,学生也有文化, “ ‘鸡冠 ’对 ‘凤尾 ’最好,因为有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 ’。我想,还会有同学认为 “鸡冠 ”对 “狗尾 ”最好,因为有 “鸡冠花,狗尾草 ”。相比之下,现有教材文化含量之低,令人难以想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好不容易选了一篇有点文化的课文《守株待兔》,标题却被莫名其妙地改成了 “等兔子 ”。这一 “通俗 ”;文化色彩丧失殆尽,语文课文整个变成了贩夫走卒的 “大白话 ”。这堂课的第三好,好在抓住了小语文教学的灵魂:注重学生的感受与阅读。过去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分析如山,练习如山,在毫无意义的烦琐分析中,不仅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光,而且败坏了师生的语言感觉。这节课尽管好词成串,佳句不断,但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分析,老师只是不断地提醒学生感受与欣赏。哪一句好? “没有解释,

顺口就好,感觉好就好! “学语文最重要要有感觉。感觉从哪儿来?多读!

默读,可静心体会;朗读,可领悟声韵之美。鼓励读中悟。 “悟 ”不仅仅指理解,更重要的是直觉的充满灵性的感悟。 “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大声读三遍,小声读三遍,有感觉了吗?感受到 ‘绿风红 ’了吗? ”这堂课的第四好,好在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与高超的教育能和教育智慧相得益彰。这一点很关键。有些课,课前教学设计非常出色,可一到课堂上实际操作便大打折扣,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动态的课堂的把握能力不够。丁老师具有一位优秀中文教师的许多特质:他爱中国文字,爱中国文化,他深知文字世界的好,他不断地 “掉书袋 ”,但绝不食古不化;丁老师很古典,也很现代,他爱生活,爱上网,爱旅游,他不脱离实际生活,很能享受日常生活的好;他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他能在人们对语文课普遍失望的背景下,在日常工作中创造出语文课的好;他有很好的鉴赏力,同样是对联,他选出来的,就充满妙趣与灵性;到了课堂上,他得心应手地与学生互动,灵活机动地把握教学动态,表现出极高的教育智慧。有了这么优秀的教师,再加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好的内容,上好课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而对我们来说,听惯了支离破碎的语文分析课,在对语文教育弊感受日深的今天,能够听到这样一节课,格外令我们兴奋:终于在苦苦寻觅、久久等待之后,看到了语文课的春天。此时的心情,正如某尼诗所言: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915b15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