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中的经济学

2022-12-08 18:2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疫苗中的经济学》,欢迎阅读!
疫苗,经济学

疫苗中的经济学

徐珂 08300150077 经济学

摘要:疫苗改变世界,不仅仅改变了人们认识疾病的态度和抵御疾病的方法,也在各方面变化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的经济次序。疫苗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医学,在经济学中也存在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行为选择;风险偏好;疫苗产业;发展趋势;扩大市场

疫苗的产生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革命性的意义。从鼠疫到肝炎,从疟疾到结核,疫苗使得一度令人恐慌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了无数人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因为传染病传播迅速,一旦患病,发作快、反应强烈,在短时间之内就可能夺去生命,所以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在历史上,疫苗获得的最大成功当属消灭了天花病毒,这一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恐怖疾病,现已仅存于世卫组织的实验室中。

其实,疫苗对人类的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病理因素上。它除了是医学上讨论的焦点,同样也经济学密切相关。接种疫苗与否,是人的选择和预期,属于微观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讨论范围;随着人们对疫苗重视程度的提升所形成的疫苗产业(或称“疫苗经济”,显然符合商品交换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用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的宏观经济学可以分析其内部运作机制和前进规律,由此提出发展的策略和思路。下文就分别对这些部分进行详细阐释。

一. 人们为什么选择接种疫苗?

疫苗的作用,就是在人们还未患病时让他们体内产生对引起该疾病的细菌或病毒的抗体,当病毒或细菌再次来袭时,体内拥有的免疫力发挥抵抗作用,消灭抗原,使得人体不受其扰。 但是,常规传统的疫苗主要成分是菌体,分为死疫苗、活疫苗和自体疫苗 3种类型:用人工变异的方法使病原体减毒或从自然界筛选病原菌的无毒株或微毒株所制成的活微生物制剂,称为活疫苗;物理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但仍保留原有的免疫原性的疫苗,称为死疫苗;从患者自身病灶中分离出来的病原微生物所制成的死疫苗是自体疫苗。由于常规疫苗中除了机体需要的抗原成分外,还有许多不明确的成分,这就不可避免地在防病的同

苗,怎样的因素和心理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人接种疫苗是选择——一种思维的过程,纳入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运用模型的建立和有利于更看清什么因素影响人的偏好与消费。而作为医疗部门或是疫苗厂家,除了提高疫苗的质量和种类,同样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生产计划和销售宣传策略,从途径上达到扩大疫苗销量的效果。

二. 疫苗产业如何得以发展?

(一)近年来,全球的疫苗产业欣欣向荣。

1980年以来的 20多年时间里 ,全球疫苗市场增长了 10倍多 ,而同期药品销售额仅增长了 5 ,全球疫苗市场的增长速度大于处方药。2006年全球疫苗市场的市场容量87亿美 ,2007 - 2012 ,世界疫苗市场预计的年增长率为 8.5%, 2012年销售总额将超过 150亿美元 (见图 1

这与5年前的状况完全不同。那时,大量医药企业完全不重视了疫苗业务。在美国,坚持生产疫苗的制药公司仅存两家。时过境迁,疫苗产业现已成为医药产业的“重磅炸弹”


随着疫苗技术的进步与成熟,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疾病包括疟疾、结核病、老年痴呆症、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生殖器疱疹、尿路感染、花粉过敏、旅行者腹泻等,很多新型疫苗有望在三到五年内投放市场。市场增长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吸引了很多医药厂商,有强生这样的以往很少涉及疫苗的老牌传统企业,也有新型生物医药公司,大家都想在巨大的市场份额中捞一杯羹。 同时,政府的政策也向疫苗经济的发展显示了利好政策。2008年,中国国家卫生部制定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在现行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方案》规定,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到2010年,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对适龄儿童普及,出血热疫苗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要达到70%以上,以及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可以看出,不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增多了三分之二,并且广度也扩大,有的疫苗计划接种率提高到了全国范围。很多商家从中敏锐地嗅到了商机,认为这次扩容对行业来说非常人心振奋,市场空间肯得到扩大,将有助于企业的业绩提升。 另外,如今处方药产业的发展已显示出了后劲不足的趋势,随着仿制药竞争加剧以及政府削减医疗保健费用,医药产业生产处方药的压力逐渐增大,于是,制药公司正在寻找各种方法推动处方药缓慢的销售步伐。现在,疫苗被看作促进制药行业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疫苗行业规模小、成长快、空间大”,中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姚杰介绍道。并且,疫苗的仿制产品的竞争小,价格战相当少见,因为大多数疫苗品种仅有一两家制药公司生产,寡头垄断的行情使他们可以自由定价,于是高价格带来了高利润。所以,疫苗产业的潜力为业界看好。 而像非典、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流行,不仅增强了人们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意识,也发现对于这类传播快、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疫苗是最好的选择。 (二)中国的疫苗产业充满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的疫苗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疫苗研发和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8年开始实施扩大免疫疫苗,疫苗种类不断增多,其中研发的减毒活疫苗都采用本国毒株,如麻疹、风疹、甲肝和乙脑的活疫苗,而且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是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究的减毒活疫苗。这是技术领域进步的代表,并且我国在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小,在产能和质量、生产工艺上也逐步赶上发达国家。

因为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不仅是给医疗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国家带来的冲击是各方面的,造成国家的损失也是超出疫情的直接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这就是疫情流行带来的“负外部性”国家为了减少负外部性带给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损失,大力推进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这次的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就是很好的例子,卫生部赶制甲流疫苗,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免费接种。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疫苗的需求量和供应量都很大,而光靠国内医药企业的生产满足不了疫苗的需求量。于是,许多国外医药巨头盯上了国内市场这块巨大的利润蛋糕。但是,由于国外企业如果自己建厂和新药审批,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需要35年的时间,这显然不符合疫苗生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规律,所以,他们选择并购或收购国内制药企业,因为直接收购国内企业可以免去复杂的新药审批流程,而中国疫苗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现有批文是最受外资看中的。

2008年,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和深圳海王英特龙合作成立一家合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200910月,gsk再度出手,与江苏沃森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并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儿疫苗;此前,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已经先行一步,斥资7亿元在深圳投建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2009113日,瑞士制药巨头诺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e14336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