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2022-08-03 18:0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欢迎阅读!
文言文,语法,高中,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比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构造答:同学你好,详细知识以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实用“者,也”

的,此中“者”表停留,“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 在句尾连用的。 比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类形式也较为常见。 比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此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差别。比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认副词“非”等表示否认的判断。比如:

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经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 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 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比如: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同上) 蹈死不管,亦曷故哉(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比如:

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经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比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可以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比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故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比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比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自己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依据上下文来鉴别。比如: 蔓草犹不行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省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好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加常见。常有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经常省略。比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许常见。比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比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比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经常省略。比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动()大义,蹈死不管(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对比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有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比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晏子之家假如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常见,有几种状况。一能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早。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早。比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何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否则,籍何以致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利欲熏心(牟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经常置于中心词以后。比如: 遂率后代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构造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构造经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常常置后作补语。比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fa9d03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