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浅析

2023-02-14 12:3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浅析》,欢迎阅读!
后现代主义,俄罗斯,浅析,文学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浅析

作者:刘娜 李晓敏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

要: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最新的思想形态,它反映并存在于文学中。俄罗斯文学非只有19世纪的文学形态,它始终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密切联系。同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着力研究。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02-01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俄文学受政治气候变化影响,多有波折。在这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继续发扬俄罗斯文学传统。而另一些作家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新的视角、观点理解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重新评价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些作家有意识地借鉴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开始使用后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以至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合法化时期。 第一阶段即为形成时期。此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处于地下写作状态。代表作品有: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和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等等。这个时期,作家运用新的语言手段,重新构思人物形象,借助讽刺模拟的手法,解构苏联单一呆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第二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确立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断涌现,表现出通俗化特征。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丰富多样,如:莫斯科的概念派、列宁格勒的米契基小组、元隐喻诗派、精神分析派等等。这个时期还形成各具特色的分支:抒情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裂症分析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弗·索罗金的《玛利娜的第三十次爱情》、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与痴呆者一起的生活》等等。

第三个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合法化时期,也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俄罗斯文学生活中的公开、合法文学现象。其间著名的作品有: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的《排队》、马尔克·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等。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观三个时期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们发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构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是以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僵硬的苏联官方教条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完全摒弃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矫枉过正地提倡艺术艺术,主张为文学减负,即去掉文学过多承载的行政任务、教育任务、宣传任务,同时大胆对俄罗斯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实现去经典化和去神圣化。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大量引用文本。其目的是打破权威和经典,或者重新诠释经典和神圣。互文现象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种结构要素。作家引用的文本包括世界经典作品的语句、苏联时期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甚至民间用语,然后对其进行第二次编码;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暗示、隐喻、寓意、联想、巧合、列举、粘贴、跳跃和化人等手段,创造出一个特殊的文化语义场

(三)杂糅化语言。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引文来源在风格语体上已经大相径庭,再加上文学批评、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用语,使作家们能够在多样化的写作中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就使得有些作品既像文论又像小说,成为一种风格杂糅的、自由的、近似于散文随笔和学术论著的体裁。

(四)作者面具的使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刻意打破作者、人物、叙述者之间的界限。他们通常赋予作品主人公以作家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让其独立出现在作品中。这与传统的叙述者不同,传统的叙述者通常是作家思想的化身,代表作家的观点和看法。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它最为盛行的时期。应该看到,后现代主义毕竟是文学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任何文学流派的生存权都取决于它自身能否对当下社会生活有其独特的话语阐释方式。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消解性话语方式出色地解构了过去的伪崇高,颠覆了过去一元化的话语霸权。但俄罗斯人的民族审美习性是不会真正认同单纯的颠覆性话语的。今天,历来有着深度感的俄罗斯人愈来愈期望俄罗斯当代文学能有一种重构人文精神的魄力,这将是摆在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们面前的又一个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淼华编.当代俄罗斯文学多元、多样、多变[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379aee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