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思想

2022-07-21 17:3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生平思想》,欢迎阅读!
苏轼,生平,思想

苏轼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思想为异端。苏轼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他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深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他写下了许多的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神宗初年至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因作诗(乌台诗案)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极为,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他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又受到贬黜。到他五十几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苏轼屡遭贬谪,处境艰难,但这一切没有改变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就是在岭南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为何有如此豁达的心情呢?这和他的思想息息相关。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如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在政治上他从儒家的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报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苏辙说他谪居海南时日馅薯芋而华堂工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又说他当时写的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并见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这是他和前代得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

他的<赤壁赋>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比喻,控讨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

作者写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这些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出沉重的苦闷"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苏轼一生中执平中正,刚直不阿,虽屡遭贬谪,而处之泰然。他在黄州时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面对挫折、困境的心情,是他能够跳出政治的阴影,锲而不舍地进行文学创作,不至于一蹶不振。

近则化人,远则休己

求仕之路,归隐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423f8fd0d233d4b14e69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