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

2023-04-02 18:36: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欢迎阅读!
古典主义,简述,时期,特点,风格

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艺术风格特点

一、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

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

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 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第94(惊愕)交响曲》本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 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二、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莫扎特作于1788年。该曲以朱庇特交响曲而著称(据说是钢琴家坷拉玛所起)朱庇特是古罗马神话里最高的造物之神,正是因为这部交响曲具有雄伟的史诗性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被冠此美名。第一乐章是没有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它的主部主题与十多年后出现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非常相象。副部主题幽雅典美,展开部是由它的主部主题发展构成。第二乐章也用奏鸣曲式写成,行板,乐曲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为音乐里增添了悲壮的戏剧性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终曲乐章最为精彩,被人们称为胜利的赞歌 G调弦乐小夜曲》该曲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824日在维也纳完


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全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强而有力,随后出现与第一主题相关的副题。第二乐章,行板,是一首抒情浪漫曲。第三乐章,小快板,是一首规整的小步舞曲,三段体结构,中段是三重奏。第四乐章,回旋曲式,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它在该乐章中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三、贝多芬 路德维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第五(命运)交响曲》:此曲完成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46860d581b6bd97f19ea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