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智---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07.12

2022-05-07 04:00: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修智---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07.12》,欢迎阅读!
齐鲁,经典著作,文化,07.12,王修智

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

王修智 2007-12-22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弘扬齐鲁文化,推动我省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报特邀请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智同志开辟“齐鲁文史”专栏,系统介绍解读齐鲁文化。今天推出第一篇。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章浩如烟海。其经典著作主要有四书、五经等。(按成书时间顺序,《五经》在前,《四书》在后。按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四书》在前,《五经》在后。) 一、四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分别出自早期儒家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之后各朝都把《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了《四书》独特的地位。著理学家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论语》在表达上,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共有七篇,篇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汉书·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唐代韩愈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大学》,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并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当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不过,现存的《中庸》,经过秦代儒者的



1


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摄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 二、五经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只剩下五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相传为孔子编定。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指《诗经》和《尚书》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49篇,称《小戴礼记》 《周易》是儒家经典之首。《周易》与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并称“三易”《周易》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三个阶段: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周易》原是占卜之书,经孔子作传后,成了一部哲学著作。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春秋》为孔子所作。《春秋》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722)到鲁哀公十四年(481),共242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春秋》最初原文18000多字,现存版本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炼,遣词井然有序。

因《春秋》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春秋》的著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喜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其中《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 三、其它 《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一些著作可以列为齐鲁文化经典。意见比较一致的当数《孝经》《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孝经》共十



2


八章,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幅虽短,文字不满2000字,但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后世言孝之书,很少能超出《孝经》

汉代到明清,学生上学,一般是先学启蒙读物,如《孝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再学四书、五经;再学诸子百家。诸子,除上面列举的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外,还有荀子、老子、庄子等。百家,是指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首次将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人刘歆在此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为十家。班固袭刘歆,去“小说”为九家。百家就成了“九流”。俗称“三教九流”即从此开始。最后学诸史和《资治通鉴》。学得好的,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做官。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937b60f4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