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开头的生态类文章

2022-12-11 23: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古诗开头的生态类文章》,欢迎阅读!
古诗,开头,生态,文章

以古诗开头的生态类文章

吟咏自然 赞美自然

对自然的吟咏和赞美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在这里,各种花草树木和山川风物都呈现出一种自然清丽之感,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到: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荷花香气和竹叶上的露水轻轻滴落到地面的声音勾勒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夜美景。杜甫在《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中描绘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场景,鱼儿在细雨中纷纷探出水面,燕子在春天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身子掠过天空,足见诗人对于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此外,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佳句,凸显了西北边陲大漠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象。亦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人用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意象描绘出一幅目随景而动,心因景而静的画面,让人充分领略了大自然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爱护生灵 敬畏生命

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问题是当今生态问题的一个要点,中国文化向来重生贵和,认为万物有灵。孔子就曾劝诫人们要“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渔网大肆


捕鱼,主张不猎捕夜宿的鸟。孟子也提出了“斧斤以时入山林”“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体现了对自然取之有度的朴素的环保理念。中国古典诗词中更是反映了古代文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众生命的关怀与爱护。杜甫在《又观打鱼》中写道: “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和“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强烈谴责了疯狂捕捞对鱼儿带来的灾难,展现了诗人的护生仁心。苏轼也曾在《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其一》中写过“为鼠昌留饭,怜蛾不点灯”,于细微之处显示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呵护。辛弃疾在《鹊桥仙·赠鹭鸶》中写道: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和鹭鸶鸟对话的形式告诫鸟儿溪水里的鱼儿已经很少了,希望鹭鸶鸟像主人体谅它一样体谅鱼儿的命运,这里道出了辛弃疾关于生态平衡方面的思想,他所追求的“物我欣然一处”与当今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度契合的。

融入自然 天人合一

庄子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代文人雅士将融入自然、天人合一视为自己同自然交流的最高层次,将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视为实现其人格理想的终极追求。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留下了“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的名句,这里的李白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他感觉到敬亭山也正脉脉含情地望向自己,仿佛人与山之间实现了情感互通。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感时花溅泪,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cd5733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