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

2022-09-17 21:0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欢迎阅读!
照应,前后,作用,及其,文章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

在一篇文章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这种写法就叫作前后照应。它是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联、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更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的作用。



1 前后照应在文章中的典型范例

1.1 开头和结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不仅让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而且起到概括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如,《草地夜行》一文的开头写道:“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文章的结尾写道:“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这样写更加显示了老红军身上有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更加突出了老红军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开头:“1927428,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了过来,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昨天是428日。”……这样的前后照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1.2 中心词和标题照应。文章的中心词和标题照应,就是指文章中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目的意思,这种简便扼要语句叫中心词。这种照应叫点题。如,著名作家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开篇便以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点题,这开门见山的点题并非实指爱杨梅,实际上是我爱出产杨梅的故乡题既照应了题目,又揭示了题意。



1.3 段落和段落照应。《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写杨梅果时,先进行总写。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而后分述,第四自然段写杨梅的形状,第五自然段写杨梅的颜色,第六自然段写杨梅的味道。作者在分述杨梅的形、色、味时,字里行间里都流露出对杨梅的喜爱。这样,总写与分述紧相照应,使上下文联系得非常紧密。



1.4 情节和交代照应。托尔斯泰的《跳水》一开头便有这样一句话: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作者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风平浪静风平浪静这四个字对全文来说,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可能拿猴子取乐,从而导致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正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没有意识到危险,一个劲儿地往上爬,正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有可能听清楚爸爸的话,跳入水中;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可能在四十多秒钟内救起孩子。如果没有开头的交,其后文情节的发展就令人难以置信了。



1.5 内容和题目照应。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具备了某种特殊意义。《老水牛爷爷》这个题目,为什么要称老水牛爷爷”?读者会带着疑问阅读,从文章的内容里得知:因为爷爷在村中的辈份最大,所以称他为老水牛爷爷”;因为爷爷会凫,所以称他为老水牛爷爷。因为爷爷的脾气象牛一样,所以称他为老水牛爷




。这样,文中处处与题目照应,就加深了读者对课题的理解。



2 前后照应在文章中的作用

前后照应的写法在文章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一个戏剧的第一幕,如果有一柄剑挂在舞台布景的墙壁上,此后几幕的情节中一定要有用到这把剑的机会,否则,这把剑一开始就不应该挂出来他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前后照应的作用,究竟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2.1 有助于读者阅读时抓住文章的梗概。《大森林的主人》一文开头写和猎人划船顺流而下,没想到船翻了,食物和打来的野味全给冲走了。作者紧跟着加了一笔:“我们只好带着猎枪上了岸。这不是闲笔,而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留下了伏笔。当时,“和猎人是又累又饿又冷。猎人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呢?你看,他用猎枪生火,用猎枪打来松鸡,在火堆旁把衣服烘干,在火堆下把松鸡烧好,又把火堆移开,在烤热的地面上铺了”,解决了冷、饿、累这三大困难,而解决这三大困难全靠这支猎枪。如果没有开头的交代,“和猎人就只能挨冷忍饥受累了,里还谈得上做大森林的主人。因此,理解了这一句和后文的照应关系,就很容易了解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梗概了。



2.2 有利于读者阅读时理解文章的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有多处前后照应。如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们读到这里会很不明白:李大钊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作者在后面作了这样的照应:“后来听母亲,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和文件烧掉。至此,读者弄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可见,在学习文章时,理解其中的前后照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2.3 有利于读者阅读时体会文章的中心。《草地夜行》一文中有三个地方写要记住革命这句话。最先一处是老红军临牺牲前对的教诲:“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记住革命!……”第二处是想起老红军说的这句话,第三处讲的是受到鼓舞,坚定了革命信念。同样是要记住革命这句话,在课文中三次出现,反复照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读完此文后,老红军为革命献身的形象仿佛烙在我们脑海中,老红军的话语仿佛在我们耳边萦绕不断,可见读者都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文章的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d77b41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