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平仄

2022-05-02 18:1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言律诗平仄》,欢迎阅读!
律诗,五言,平仄

第一篇五言律诗平仄:五字对联平仄

五字对联平仄是平仄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喜欢对联的朋友可以来了解一下。

五字平仄话格律解读

我的喜欢诗词,还是因为小时接触过这些东西。一是父亲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当然那时是革命热情所致。祖父授我《音韵启蒙》,其实是想将祖传的那些药性歌之类的东西记住,以能承继他那一辈子的心血,而背药方是十分枯燥乏的事,所以就用云对风,明月对晴空这类似儿歌的东西诱使而已。

传统的诗词,是从音韵、对句开始的,对句后来慢慢也形成了一门所谓的学问,就是现在所说的对联。在过去,这些东西都是为作诗填词打基础的,一般。当然那些娱乐性的对联,就是人们所说的闲联,是不能入诗的,如果沉于闲联的开心,往往会误入岐路。对真正地掌握诗词是没有太多有益处的。

我起先是在唐诗宋词网站上玩,喜欢那里的风雅之气,也在论坛上发些帖子什么的,在POPO最多的就在诗词对联室玩,高兴了就乱对一通,或者乱出一通,仗着自己的这点文墨根基,倒也玩得不亦悦乎。

其实对句的目的,并不是让你掌握什么格律,好诗不厌千回改,这改的过程,就是精雕细琢的过程,格律自然就慢慢地优雅起来。所以读全唐诗时,就会发现,越是那些赠别诗、步和诗、即席吟等,越会出现好多不合韵律之处。对句训练人的敏捷才思和诗意词境的把掌上,是否能触景生情,并用比较优美的词句表达出过。诗词要求律不害意,以意为尚,不能削足适履。有时为了不害意,常常在作诗填词时,刚开始用的是这种诗格,改来改去,却变成别一种诗格了,最先用的是这一词牌,后来却变成别外一种词牌了,这就是律不害意的真正含意。其实诗词在表达情感时也是非常自由的,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你这诗不行啊,这句出律了,那句不合韵了,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诗词,也没有沉下心真正地去研究这门优秀的国学之精粹,所谓十步笑百步者,如此而已。

诗词原本就是一种韵律文学,现代新月派诗人就特别讲究音韵,读起来声美调雅,有曲罢绕梁之效。上次引的四声歌最能说明,就是现代诗歌若能注意平仄的变化,自然读起来象唱歌,也会妙不可言的。

一字有平仄,也就是说一句有两种格式,二字句自然会有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种句式,如梦,如梦就是平仄,平仄句式。三字句呢?就有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等八种平仄的格式,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排列问题,即二的字数次冥。知道是几字句,就一下算出共有多少个平仄排列。如果是七个字,将会有128种平仄格式。在这些平仄排列中,四字以上的字句,如果出现三平以上或三仄以上,在音韵上就显得平白无趣或顿滞断涩,但不能说不是一种格律,人们不再用他罢了,一种韵律不和协,不典雅,只是不太让大多人喜欢而已,但有些在诗词中不使用的格律,在对联中,特别是奇联怪联出现,如出句:枇杷毗琵琶清泪双双下,出现五连平。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小笑话:

某女,其牙黄且大,相亲之日近,恐为人所笑,询其嫂,告之曰:出声但仄耳。及时,人问其年若几何,答曰:十五,再问相属,则言:属虎,指其媒人问:她是何人?答曰:吾母。世人皆笑之。其女怒恼,曰:王八!


最后露馅了,呵呵。说来语言就是这样,一样的话,有的说得好听,有的说得不太好听,这里面的学问,平仄占了绝大部分。言:汝母年岁若何?不如说:令堂高寿?明白了这个道理,平仄的掌握,诗词对联的格律也就没什么神秘之处了。

诗词对联的句式平仄,韵清意雅者胜,艰涩无趣者下。虽无一定之成规,亦有图谱可依。这么多的格律,如果一个个地记忆,古人尚且不为,今人更不需硬记。因为格律也是活的,不是不成不变的。掌握基本的,再知道变通之法,就算过关了。

这是作诗十六字诀,实属秘传心法要诀,可要牢牢记住了。 诀曰:遇单不管,逢双必反。粘天韵地,调莫孤单。

拿五言为例,如果起句为仄,就是:仄仄平平仄。这就第四字与第二字相反,这就逢双必反,七言就是第四字与第二字相反,第六字与第四字反。但逢双必反只是常规,特定情况有时也不反的。对句就是:平平仄仄平。这就形成了一个对联。那么第三句如何起句呢,在唐以前,只要相对就行了。一首五言诗可以这样一直仄仄平平仄的对下去。只要押韵就成。这样的诗一般称之为齐梁律体。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也是诗,只是音律有些单调,就象唱山东的四平调,一句一换,二句不变。为求音律的和美,在联与联之间,到了唐代就有一个规定,就是联与联之间相粘,即首尾相同,使下一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在韵律上形成一个整体,所以第二联的起句就不能随便起平仄了,第三句的开头要与第二句的尾相粘。相粘的意思是相同,所以第三句必须平起,就是:平平仄仄平。由于对句的收尾还需与上联的韵相同,也得是平,所以这一联的出句就必须仄收,现在是平收了,怎么办呢,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五言律绝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呢,一是上联为平韵,出句则必仄收,相粘就是相同的平仄,但格律又不能相同,就将第二句的平平仄仄平的最后一个平插入到中间,就叫插腰。这是仄起平收的五绝的一种格式了。如果把第三句作为起句,自然第一句就成了第三句,其对句自然也跟着对换了,这是平起的五言律绝了。格律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是基本的,也是对格律要求最严格的两种。

如果我们将以上两种格律的第一二句对换,三四句对换。就成了平起仄韵的五言诗了,这种讲平仄的仄韵诗,一般称之为入律的古体诗。是唐后才出现的,唐前的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完全是自由的。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这样就出现了故意做出的拗句式,即三连平,三连仄,平仄平,仄平仄。

五言的格律又出现了另个几种拗句的格式,在杜甫的诗中最明显。

如果标题注上五绝,那得用五绝的其中一种格律,不注明,就是五言古体诗,就只讲相对,不讲粘或者不讲对,不讲沾也是可以的,由此看来,诗其实从


唐前的古风,到律诗,再到入律古体,再后来出现拗句古体,仍然还是没着律不害意的路子走的。格律不能约束意境的表达,约束了自然就会出现突破。

写诗从五言起,五言诗如其它诗一样,有古风、五绝、五律和排律。古风,只讲韵且邻韵通押,中间还可以换韵,而平仄也不太讲。有韵有成,最好写了。齐梁体律诗,只讲韵和对,不讲粘。唐诗就全都讲,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格律诗,后来杜甫专门做了许多对拗体诗,但通过一些变通救拗的方法,也会形成较合协的音律。不能一见不合常见格律的诗,就认为是出了律的诗。这只能是一种无知。 昨夜信手涂鸦,将自己对诗词的一点体会,凑成了这样一首诗: 吟风唱月风雅事,作诗填词晓音韵。() 高山寂有流水伴,阳春暖无梅雪浸。() 偷声原为协声乐,摊破自是情难禁。() 莫论一三五个字,隹偶相知心相印。()

这是一首诗吗?应该算是,但不是律诗,不讲平仄的七言古风诗,而且押的是新韵。呵呵,明白了吗,古诗就是这样炼成的。 五字对联平仄的要求

,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第二篇五言律诗平仄:李白五言律诗鉴赏

李白的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以乐府歌行为主。其次是古体,其次是绝句。五、七言律诗止能挂在最后。在五、七律之间,七律更是既少且弱。《金陵凤皇台》一首,恐怕要算是最杰出的了。以下是李白五言律诗鉴赏,欢迎阅读。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典型的唐律。李白诗才奔放,适宜于纵横错落的歌行句法。碰上律诗,就象野马被羁,只好俯首就范。这首诗是他的谨严之作,风格已逼近杜甫了。 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开头二句就写明送别之地。北郭东城,不宜死讲,总在城外山水之间。看到这种修辞方法,不必提出疑问:到底是在东城呢,还是在北郭?反正你可以体会作东北郊,也就差不多。如果作者说北郭南城,或西郊东野,那就该研究一下了。

第三句紧接上文,点明题目,底下即承以孤蓬万里征一句,说明这位朋友是孤身漂泊,远适异乡。可见主客双方,都不以此别为乐事。萧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f31760ab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