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集农业起源

2023-02-11 04:39: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通史第集农业起源》,欢迎阅读!
中国通,起源,农业,史第集



第三集农业起源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狩猎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

一万年前一种生在中国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地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我们人类的基本生活所需品。

仙人洞遗址 江西省万年县。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是在洞穴遗址,我们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从洞穴遗址向平地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仙人洞遗址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而距今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共同的一个时期。

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趣。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颗实物稻子,这几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

随着第一颗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结出粮食,第一头野猪被人工驯养,改变地球命运的农业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伊始正式拉开帷幕。先农坛北京,位于老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籍田典礼的场所,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民以食为天,这是历代统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这里是宁绍平原,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今天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六千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2001年在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岙村,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的地方,一个六千五百年前的隐秘空间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把现在的大米跟长江下游以南河姆渡文化时期,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大米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形态有比较大的变化,如果用数据来描述的话,在田螺山遗址当中的大米是比较瘦长的,长度跟宽度的比是二比一,而我们现在的大米应该说是比较粗短一点,或者说的白一点就是胖一点,这样的话,有这么一个数据的变化,应该说是跟这个稻米的驯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发掘过程中,散落在地层当中的数十件特殊骨制物品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这就是农业起源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骨耜。这些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铲,它的主要用途是松土。这种工具对农田的或者说是水稻田的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看起来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以前通常说反映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这样一种形态或者性能,所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能够在稻田翻耕的过程当中,能够大量地利用这


样的一种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的一种骨耜,对于当时稻作农业的发展应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都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它的稻作农业耕作形态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五千三百到四千年。石犁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这是一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犁,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进程。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剧增,分布得异常密集,这种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依靠稳定的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我们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稻米的产量相对于河姆渡文化时期可能会达到三百斤左右,所以应该说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之中,我们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渚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各种大型建筑的修建和精美的玉器制作,特别是在近期发现的良渚古城,其营建工程十分巨大,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超级工程。这些高度的文明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支撑。

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代表农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则是谷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大量种植谷子了。这是在北方田间地头最常见到的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态和谷子十分类似,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谷子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一直就有“良莠不分”的说法。狗尾草在亚洲地区有广泛的分布,我国黄河流域尤多,我们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为饲料种植,以后逐步驯化为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在我国古代农业中,谷子居于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关于谷子的记载,当时的谷子又名粟,泛称禾,夏朝和商朝也被称为“粟文化”的王朝。

磁山遗址 河北省武安市。1976年,考古人员在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远古生产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铲,收割农作物的石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七千四百年左右,其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随后的发掘中,陆续出土的粮窖震惊了世界。这里发现的粟比过去所有遗址曾经发现的加起来都多,在发掘的7400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共发现窖穴548个,其中有80个粮食窖穴里面还有粮食遗存物,以粟和黍为主,当然它们都早已碳化,已经成为皮壳了。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还发现了一座十分奇特约墓葬:人猪合葬墓,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聚落首领式人物,他身着蚌裙,其右侧埋葬着两头整猪,据专家推测,这些应该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田彦国 内蒙古敖汉旗史前文博馆 馆长 田:他陪葬的是一雌一雄两头野猪,八千年这个猪,我们取了几个个体,在北京大学动物检测室做了检测,其中有三具,猪不是那种纯野猪了。对中国人来说,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熟悉的“家”字,从文字结构上可以看出,宝盖头下面是一个“豕”字,“豕”字就是猪的意思,猪是温顺、繁殖力强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初期,黄土高原并非像现在这样光秃秃,而是遍布沼泽和森林,当时,最常被猎杀的就是各种鹿科动物和野猪,而它们就成了最早被畜养的动物,只是,生性活泼的鹿科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更高、繁殖能力更强的野猪便逐渐成为了畜养的主要目标。长时间的人工驯化和喂养,会让野猪的牙齿,尤其是用于研磨的臼齿慢慢变短,从生活习性和外形上越来越接近现代的家猪,利于家庭饲养,家猪也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源。

除了被人食用以外,猪也被推崇为用来沟通神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在史前社会的墓葬遗址中,往往会发现整只猪和狗的遗骸,后来演变为单纯的猪头和猪的下颌骨,但数量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f6b1436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