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2023-01-27 01:2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和而不同》,欢迎阅读!
和而不同

这次的夏令营讲“和而不同”我觉得这个词极其高明,这个词语出自《论语 子路第十三》中,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这个“和而不同”的理念也经常在费孝通先生80年代以来的论著中出现。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后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博士论文便是《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费老先生是一位东方人研究东方社会的“本土人类学”的奠基人物,可以说他创立了一条社会学中国话的道路。他一直坚持的学术道路就是用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同时也是费老始终如一的学术追求,他所运用到的方法,便是将社会学和人类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海外人类学界的印象中,作为学者的费孝通活跃与上个世纪30 50 年代,50 年代的费孝通更多地以“从实者”的面目出现。这一部分的费孝通先生的文章主要发表于80 年代以来,这段时间被费先生称为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接下来,就先结合《新世纪 新问题 新挑战》这篇文章来谈谈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费孝通先生先用自己“一生三级跳”“从实求知”经历做启示,讲诉了自己对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社区研究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到“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这样的变化过程,从费老的这篇文章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问题:

1 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本身在新世纪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什么? 2 文化(包括各种文化)在新世纪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什么? 3 民族国家及其文化面临的在新世纪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具体说即:民族国家在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中的分化格局,如何更新自己的使命。

相对应的解决这三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具体来说在这种文化越来越多元、文化间互动越来越生动的背景下,人类学和社会学将往哪里发展,人类学怎样使自身的理论、方法、概念得到更新?不局限于旧的理论框架?

费老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所提出的对策即是:拓展人类学视野,它也是本文的重要议题之一。具体来说就是:1)拓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现在世界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和现象,用过去的方法是无法完全涵盖的,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要重新回到现实中去,扎扎实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研究。

2更新对人类学功能的认识,即人类学的功能不仅在于“回顾与展望”或者“解释”还在于“参与和创新”。这又联系到了费老学以致用的学术理想。人类学的功能,让它落到实处派上用场,是关键部分。

3)费老认为,拓展人类学视野,具体来说要做到在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适应文化关系之间的变化过程。经济社会的形态并不是单线进行的,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延续着自身的生命,我们生活的社会是这三种形态并存的社会,以我们既不能激进的认为一切旧有的理论都已过时应遭抛弃,也不能保守的认为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还只是现象,不能形成观点和理论。费老认为人类学的研究也要适应社会变化,跟得上时代变迁的脚步,我认为这正是拓展人类学视野所应遵循的核心原则。


接下来阐述第二个问题:具体来说,即在新世纪中,越来越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该如何解决,就是说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各种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在这个经济和文化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人类怎样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这个21纪的小小地球上?

费老提出的解决方案即是: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自觉。

跨文化交流即是一套促进相互间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教育体系。牵涉到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基本关系,与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密切的联系。它就引出了解决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会促使我们在面对异文化时表现出更多的文化宽容,从而最终实现一种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新文化格局。文化自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面对异文化时是否出于真心理解和接受的态度。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文化自觉的背景和追求,而文化自觉最终要实现的便是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一种景象。

无论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自觉还是对异文化的宽容,都有助于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融合,可以避免某些民族那种高人一等的民族偏见而避免种族冲突,这三方面观点的远景理想,可以避免现在存在的有文化冲突或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21世纪的新问题第三个方面,即新世纪中,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的分化格局在新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中如何更新自己的使命?文化冲突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结局的主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和而不同”,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旨,同时也是我们夏令营学术讨论会的主旨。在新的民族国家建设当中,必须注意到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那种“和而不同”的关系。费老认为,与面对文化差异的态度一般,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划下质的差别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应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价值体系去评判异民族的文化价值系统,甚至还随便冠以落后、糟粕等字眼,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看待和理解异民族文化现象,“求同但是认可存异”

在这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设想同样适用。如果人们可以做到“美美与共”,即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实现这一各民族和谐共生状态的具体表现即为:建立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便是结合了各元素的解决21世纪种民族国家间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费先生的理念想要达到的目标可以用《礼记 礼运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总结。“圣人的大道能够实行的年代,天下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什么是“圣人的大道”呢?便是“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接下来的这篇“对‘美好社会’的思考”是费孝通先生19937月在印度新德里参加“甘地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时候在会上发表的演讲,将文化平等、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思想升华,形成美好社会的思想。费孝通先生首先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什么是“美好社会”说明这种意念从来不可缺少,是必备要素,是人类社会的共相,而其内涵则因各群体经历的不同历史条件而各具个性,对于美好社会,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理解,即所谓各是其是、各美其美,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群体间的接触、交流以致融合已是必然,而在与异群体文化接触中,不应带着本位中心主义认为别人应美我之美,而应该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而美人之美不是从人之美,而是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并行不悖。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相辅相成,当我们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以后,大家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便可建立亲密的共处之道。

其实,看费先生的论著我觉得很感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觉得费先生就有这种悲悯天下的胸怀,这种胸怀是建立在费孝通先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向推崇的“为天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f8d7a26bcd126fff7050b0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