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浅的随笔:陈家浅

2023-04-09 03:3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陈浅的随笔:陈家浅》,欢迎阅读!
陈浅,陈家,随笔,关于

关于陈浅的随笔:陈家浅

店铺:总有一些地方不能忘记,因为有行走的痕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陈家浅》。

第一次听说陈家浅,那是一个甲子前的端午节。当时在陈家浅小学当教员的表叔,从学校驻地的陈家浅老街糕点坊买了四样糕点:一包绿豆糕、一包交切、一碟寸金、一袋雪枣,外加十个枣泥粽子,还与我们家对门的程秉东糖坊的糕点作比较。那意思十分明显,陈家浅老街的糕点不管是用料、还是做功与县城著名糕点坊相比,一点不差,论知名度,“陈家浅老街糕点坊的糕点都卖到了江浦和南京”。江浦我没听说,一听说卖到了南京,我惊讶得伸出了舌头,心里想“我的乖乖,都卖到南京!”儿时心目中的南京又远又大。

再次与陈浅零距离是我工作以后。在县教委工作的二十二年中,由于工作关系,每年至少到陈浅一次,而且每次去都少不了到陈浅中学、陈浅小学和村、队小学检查调研工作。陈浅在我的心目中逐步丰满起来。

退休后多年没去过陈浅,这次县作家协会“人文陈浅”采风活动又一次把我带回陈浅,看到千年银杏静逸安好,憨山大师乡语犹在,阜陵古国遗迹犹存。但是,一看到瓦砾断垣的陈浅街道,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心在流泪。昔日熙熙攘攘的陈家浅老街哪儿去了?

在乘车返回的路上,迷糊中眼前又呈现出陈家浅老街往日的景象,我心里却十分清楚,那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但对于我,这难得的记忆像一根救命稻草那样,急不可奈地重现老街昨日的辉煌。

陈家浅为滁河上的水陆码头,是滁河上的的商贸重镇。当年的陈家浅老街,商铺鳞次栉比,一色灰砖青瓦,马头墙,云勾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店铺房舍均面朝大街,后门对着滁河,户户搭有跳板,供下河洗衣、挑水,搞客货运输。河里的货运船、渔舟、竹筏,川流不断,河岸的棒槌声、涛声、桨声,声声动听,真是“商船泊岸如鳞次,昼夜人流似海喧”。老街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具有皖东古老民居特色,令人流连忘返。


表叔曾经描述老街昔日的市声若潮、街道繁华的景象像放电影那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那狭窄的街道古为官道,逢集时虽显拥挤,但却打扫得十分洁净,一间店铺紧挨着另一间店铺。在陈浅老街那古老的青石板上,每逢一、四、七(旧历)集期,深深地印下了多少陈浅人的足迹。

表叔曾经说过,最难忘的是陈家浅老街井家茶馆。早上来喝茶的,都是陈家浅及周边地区的上了年纪嗜好吃茶品茗的茶客和周边村里上街卖菜、卖草、卖农副产品的农民。茶馆老板因为开水是自家烧的、茶叶是廉价的“山里红”,茶价也就格外便宜。稍微讲究的老茶客,自带茶壶、自备茶叶,喝茶时买点生姜干丝或者花生米、兰花瓣、五香豆,茶馆没有就向拎小菜篮子的汉子买,再买个把烧饼或者根把油条,边吃边喝,这就叫吃早茶。

老茶客一般没有睡懒觉的。每当晨光熹微的时候,老街周围的各条巷子里就响起清幽的脚步声。小巷吐出来的第一批早行者,十有八九是老茶客。老茶客一壶下肚,心定,再扯扯拉拉吃早点,惬意。应该说,这不仅仅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上的需要。老茶客一般都有固定的茶座,也有固定的茶友,这些茶友中,有的多年如一日。老茶客在这里相聚吃茶,一手一壶,浅斟慢呷,时饮时沏,边吃边聊,张家长、李家短,新内容、旧话题,谈天说地、论古道今,扯得有滋有味,都能说上大半天。周边村里上街卖农副产品的农民收工后可以来这里歇歇脚,听听新闻;码头上的搬运工人、穷苦力可以在这里解解乏,听老人说说旧黄历,或者发发牢骚。特别是一些七老八十上了年纪的人,天天聚首,漫话世道,闲谈沧桑,唯有在茶馆里才不会感到孤独。此中真意,局外人是体会不到的。

茶馆老板井自林待人憨厚,伙计们不仅嘴甜、乖巧、脑子活络,手脚也十分勤快,茶客要买个香烟等什物,也会帮忙代购。茶老板倒茶续水功夫到家,也让茶客们觉得心情舒坦。他腰扎一条非常整洁的褪了色的藏青家织布,手提一把长嘴的铜水壶,给茶客倒茶时,虽忙忙碌碌从不拖汤滴水,而能做到滴水不溢,而且整个倒茶过程舒展大方。那形似凤凰的铜水壶在她手中三起三落,显得洒脱而利落,茶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3f8e13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