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驳辩

2023-02-06 05:2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驳辩》,欢迎阅读!
大于,学者,明星,利——

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驳辩

1.学术通俗化,有利于更多大众接受

我方承认文化通俗化有利于其传播,但是因为学术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庸俗化倾向。那些追求明星化的学者更是会拼命地出奇异类以迎合大众。比如易中天在讲演三国中就用了许多现代化语言,可是却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李治亭就曾说,易中天品三国是时尚历史",用时髦语言掺进历史事实,趣味低俗。明星化的学者在电视节目与畅销书中传播的不是通俗严谨的学术,而是庸俗的肤浅的未加证实的言论.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只是一个门外汉,你会去质疑一位学者的言论吗?不会,因为我们天然认为他们是专家,懂得比我们多,他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而这些学者的添油加醋却只是个人的不成熟推断,一个还没有经过验证的结论就草率地传给大众,大众会受害多深呢? 2.明星即为名人

我方认为明星与名人的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的确有名,但却并不是明星。明星化的学者有着一大批粉丝,且自身以其学术为手段进行牟利,增加曝光率.比如于丹就是如此,从百家讲坛大火后,频频出席各种商业场合,会让人感觉似乎明星成了其主业,而教授的头衔只是为主业服务的东西。这样明星化的学者又能传播多少精英文化呢? 3.明星化有利于其完成传播文化的职责

学者推动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明星化这样得不偿失的方法呢?一个明星化的学者会在公众场合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做学术是一件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事,难道这样的学者其学术水平不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吗?其次,当名利的诱惑摆在眼前,向大众讲一些野史情史就可以让你得到这些,又多少人会因此无心学术呢?易中天这位明星学者就曾坦言:“现在这种状态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大名大利远比冷清的书房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倒是真的.”作为学者,如果因此连其本身的学术水平下降了,那他所传播的文化又会有多少价值呢?

4.于丹,易中天作为明星确实引起了学习热潮

我们承认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但是首先,他们代表的只是他们的个人看法,他们本身未经验证就发表言论就是学风不严谨的表现。当年明月可以随意的写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作家,但是他们是学者,我们对于学者的信任是很高的,学者说的很容易被我们相信,所以他们不能随意。他们这样的误导会让我们学习变得如何?我们会拿着这些不知对错的言论,自以为是地去炫耀,把这些不严谨的言论当成真理去信奉和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真相就在此时离我们越来越远。其次,他们的一群狂热粉丝更加恐怖,如易中天的“易粉",把他的话奉为真理,一旦有别的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就立即对其进行各种攻击,但是那些所谓的真理又有多少经过了验证呢?不过一家之言摆了,粉丝的这种行为极不利于学术多元化的发展。再次,易中天的这种红得发紫的现状也会让其他学者产生疏离感,其旧日同窗,复旦大学教授陈佳琪就感概说:“易中天不再是昔日那个经常与朋友相聚聊天的人,而变成了一个难以亲近的神."这样的疏离感也不利于他们的学术互动,不利于其学术成长。

5。学者出名必有过人之处,不能如此否定他们

那对方也就是承认学者是具有一定威信力的人,他们的话是可信的.但是明星化的学者为了追求收视率,往往把一些未经论证的个人观点推给大众,或是直接将一些文化泛娱乐化,如纪连海就有观点说“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婚外恋.他们的这种行为会破坏学术圈的本身纯净,一些学者的学术方向也有可能会被误导。


6。有利于学者与大众的双向交流,对学者本身的学术也有利 我们很多人对于专业知识都了解不深,不敢妄言,学者从此获得的学术提升也不会太大.学者如果真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什么不选择开展学术论坛与其他学者交流这种更有效的方式呢?

7。他们学术中的谬误只是小部分,没有东西尽善尽美,有利的东西更多

首先,对方也承认错误确实存在,那我想请为问对方是以何判断有利的影响更大的呢?研究中出现谬误是很正常,那他为什么不多和其他学者多多探讨而是直接把这些个人言论公布于众?把不严谨的推论当成既定事实传播给大众是学者绝不该做的事.这本身就是其学风不严肃的体现。对方却认为小错误没有关系,但是学术的严谨是不容许他们的发生的。既然其本身是学者,代表的是学术,那就应该严肃对待.否则会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不良的风气,这不利于我们的学术进步.

8。情史等媚俗化的东西只是吸引的手段,也只占小部分

首先,对方如何确定他只是小部分?就算只是小部分,但毫无疑问,大众的关注点会悄悄转移,因为这一部分太符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但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却可有可无.而大家认为只要说这些就可以调动大家兴趣,于是研究情史野史的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学者放在正经学术上的时间就会减少,这种传播方式很可能会带坏学术界的风气。 9。对方认为我们以偏概全,危言耸听

我们刚刚所提到的学者都是明星化的代表,并不是只有他们这样而已,只是他们更典型。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这样明星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已成为了一种趋势,正因为此,学者明星化一词才应运而生。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你是一个默默无闻,埋头工作的学者,一个本还不如你的学者因为这种明星化而火,名利双收,他的学论被大为追捧。而你的学术依旧无人问津,你心里会多难受?这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想去明星包装自己呢?这个时候我们学术圈的风气会变得如何?还有多少人能坚守下来呢?

例子:清史专家还指出另一位《百家讲坛》历史主讲人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

存在不少谬误。例如,阎认为清朝多民族的统一政策也是努尔哈赤定下的事实上,努尔哈赤进了辽东,一边屠城,一边俘虏汉人为奴隶,他的后人也承认其在位时民族矛盾很深。

纪连海就有观点说“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婚外恋

易中天的一部書稿賣了260萬,創造了中國出版業的奇跡。真是羨煞那些辛苦寫作的人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50851ca0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