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论文

2022-04-01 02:21: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犯罪社会学论文》,欢迎阅读!
社会学,犯罪,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3_108311

0920____线_______ _______ _2 _ _ 线______ __ _ _ ___ __ __ _ ___ __ __ ___ __ ___ _ 题目 鲁东大学 法学 2011 2012 学年第1学期

《犯罪学》课程论文

课程号:1220350

任课老师 李宝忠 成绩 论文题目:(可以指定题目,也可以说明题目范围。

《浅谈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心理关系》

论文要求:(对论文题目、内容、行文、字数等作出判分规定。

1、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写作内容,自行拟定论文题目(5分) 2、论文应观点明确、内容充分、论证得当、结构合理、语句流利、书写规范(85分)

3、论文撰写符合基本学术规范(5分) 4、论文篇幅不少于2000字(5分)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2012 1 8



浅谈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心理关系

正文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不良心理

概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日益突出趋势,具体表现在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速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国家的未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更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从根源上对策、防治。使他们适应新时代的节奏,争取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上升态势,且犯罪手段呈现成人化、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犯罪性质呈现暴力化,犯罪方式呈现团伙化、残忍化,更有甚者,女青年的犯罪人数激增,重新犯罪率提升,都在体现着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多样性、突发性和复杂性。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自身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被人利用,头脑冲动行事,心理承受能力弱,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的经常冲突,感情不和,不停息的争吵,是青少年思想发展的最大障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生惯养,生活起居中的大包大揽,都会使家中的小皇帝变成小囚犯。学校中的重视智教,轻视德教行为,使青少年思想品质道德滑坡,自私自利,容易产生对抗逆反的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容易引发违法犯罪。教师对优等生差等生的区别对待。对差生给予的不是关心、帮助,而是批评挖苦,极大刺伤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社会坏分子的引诱,就会自暴自弃,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要想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应在法律不断得到完善保障的提前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社会矫治和社会大众消除不良心理为重中之重,从抓起,予以防患,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主线。

一、不良心理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互关系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青少年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内部产生矛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从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来看,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迅速增长的个人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不能恰当地加以处理,不能根据客观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因而也有可能以非法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


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不良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危害

1、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正像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是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一个人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这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2、心理极为脆弱、偏执,逆反心理重。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极为普遍已越来越为家长们所注意。如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有百弊而无一利。有的来自父母的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样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

3、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得知要求,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践中,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目前,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

4、从众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5、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以上是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的五种表现,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属于家庭的,又有关于学校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还有个体主观原因的。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出现是眼下全体社会公民其相关部门的要务之一,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

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以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杨春平:《浅谈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互联网

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互联网 《中国法制报》2003723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64aea2f524ccbff12184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