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

2023-03-11 15:02: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欢迎阅读!
地方性,中毒,防治



浅谈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严重阻碍病区经济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一种不仅影响骨骼和牙齿,而且还累及包括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地方性氟中毒病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还成为病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地氟病的防治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本文就地氟病的防治进行讨论。



标签:地氟病;防治

氟在体内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指甲及毛发中,骨骼和牙齿的含氟量约占身体含氟总量的90%以上。地氟病最早期表现是氟斑牙,其表现为牙齿表面光泽消失而出现粉笔样的斑点、斑纹、斑块,有色素沉着时呈浅黄、褐黑色,严重时有缺损、断裂、早脱。地氟病最普遍的表现为氟骨症,症状主要有腰背、四肢关节疼痛,麻木并伴有感觉障碍,关节僵硬以及头昏、头痛、乏力等。地氟病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它能导致病人骨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上肢病变时不能伸直,手摸不到同侧肩,严重时洗脸、梳头、吃饭都困难;下肢病变时,两腿僵硬,行走困难,不能下蹲,甚至变成“X”形腿、“O” 形腿;脊柱受损害后驼背,颈、腰僵硬而不能伸屈。晚期病人瘫痪卧床不起而完全丧失劳动、生活能力。



适量的氟为人体所必需,但超过一定范围就会造成各种损害及病变。一般认为每日氟的最高摄入量为45mg,如果超过6mg/日就能引起氟中毒。地氟病按病因分型,主要有飲水型(因饮水中氟含量高,居民通过饮水而中毒)和燃烧污染型两大类,局部地区还有其因食用高氟井盐、饮用高氟茶而致氟中毒的。饮水型氟中毒是病区分布最广、患病人数最多的一型,我省地氟病属饮水型。如氟斑牙和氟骨症一旦形成,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因此,防治地氟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控制。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饮水型地氟病的防治,以改水降氟为原则。先应查清水质,改善水源。改用低氟水源,如引用江、河、水库的地面水,打低氟的深井以及收集、储备天然降水等。对含氟高的饮水可采用明矾加碱法、煮沸法、活性炭或砂过滤法去氟。结合环境监测情况,对于病区的群众进行人体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一、地方性氟中毒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1)疼痛 本病起病较缓慢,进行性加重,患者很难说出确切的发病时间。骨关节部位疼痛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2)抽搐 抽搐多发于疾病的早期,表现为局部小肌肉或肢体群的抽搐,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阵发性,与缺钙性抽搐很相似,补钙常可使之缓解。3乏力 乏力也是本病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酸懒、倦怠,精神萎靡不振,劳动力下降。



2、主要体征。1)氟斑牙。氟化物对发育中的牙釉质及牙本质都可因氟中毒而受损害;釉质发育成熟后进入病区者,尽管可能有其它方面的氟中毒表现,但不易发生斑釉。2)关节功能障碍与肢体变形。因临床类型与病情程度不同,




地方性氟中毒关节功能障碍与肢体变形的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分成二类:一是以骨质硬化为主者,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和运动受限。二是以骨质蔬松软化为主者,主要表现为肢体变形明显,脊椎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重症者脊椎弯曲如弓。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情况

我国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地氟病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地方性疾病之一。据报道,2003年底我国流行的各类地方病中,氟中毒数量最大。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30人就有一名氟中毒患者。



三、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方法

1、饮水型氟病区的预防措施。这类型病区的根本预防措施在于降低饮水中的氟含量,使居民喝上氟含量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水。其途径有二:一是选用新的氟含量适宜的水源(低氟水源),二是采取饮水除氟使水氟含量降到适于饮用的范围。1)改换低氟水源。根据水源应选用新的含氟量低的水源,一般首先考虑地面水(江水、河水),其含氟量较低。其次,可打低氟深井,深层地下水氟含量较低,但必须进行水质各项卫生指标检测,以保证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2)饮水除氟。饮水除氟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水中过量的氟除去,降到适于饮用水的范围。在一些无低氟水源可供饮用的病区,应开展饮水除氟。饮水除氟的方法较多,可根据当地水质条件选用。可以采用混凝沉淀和滤层吸附法除氟,具体的有关混凝沉淀和滤层吸附法除氟方法,要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



2、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的预防措施。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形成的特点是:当地有含氟量高的生活用煤或拌烧含氟量高的粘土,有在室内明火烧煤做饭和取暖的习惯;收获的粮食(特别是玉米)潮湿,直接用煤火烘干。因此,本病区的预防措施,原则上应消除或减少氟对室内空气和粮食的污染。采取的措施应该是:改良炉灶,设排烟装置,彻底改变在室内明火烧煤的习惯;改善粮食贮存和干燥的方法,停止在有煤火的室内直接烘烤粮食,蔬菜的办法。具体措施可以考虑:1)炉灶密闭,并设盖和烟囱。2)室内设计,厨房与居室应能完全隔离开来。改变取暖方式,废弃直接烤火的习惯。3)粮食烘干方法,应用明火直接烘烤改为通过管道间接烘干。4)燃料,改变燃料结构,减少氟的产生。5)注意室内卫生,加强换气,防止室内灰尘第二次污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969f4f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