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

2022-04-03 08:0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放河灯》,欢迎阅读!
放河灯

放河灯



夕阳西下之时,西塞山披上晚霞的彩衣,道士洑镇边的长江里一会儿金黄,一会儿暗紫,一会儿半红,一会儿紫檀。那时,道士洑附近“九庙一观”里的道士,亦步亦趋,汇集在武圣宫前,肩扛招魂幡,手持打击乐,列队前往道士洑镇东头江边码头。码头边,已有专船等候。船首摆设有香案,船桅上悬挂着已点亮了的七星灯。江岸边,汇集着等候的道士洑百姓。 道士们登上船舶。当夜色拉下帷幕,锣鼓齐鸣,主祭道士随即焚香、烧纸、作法,诵唱赈济经文:“孤魂飘荡不记秋,暴露真形谁与收;节界三元不济世,时逢佳境少追修……”船舶缓缓离岸行驶。左右船舷各有三名道士,一人向河灯添加菜油,将其点燃;一人手捧点亮河灯,小心放入水中;一人向河灯后头水面上,抛撒米粥。河灯悠悠,“照幽冥之苦,超渡孤魂之意” 放一河祈福放一江思念 赏灯的众人,依据河灯漂浮状况,判断亡魂得救与否。灯在水中旋,观者出冷汗,小鬼缠住灯,亡魂难安生;灯在水中没,亡魂得解脱,转世投胎了,来生不作恶;灯随江水流,天国在招手,亡魂到彼岸,终于获超渡。放河灯,放一河祈福,放一江思念。 江水走河灯走,灯映江水亮幽幽,抬头仰望空中月,低头月在江中游。此情此景,很多人想起了逝去的亲人,不禁忍不住失声痛哭。他们口中叨念


着故去亲人的名字,眼中泛起了闪闪泪光。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而各家的孩子,天真可爱,呼伴结群,游逛街市。七月十五之夜,江中河灯荡碧波,岸上烛光满镇街,出游不计程途远,归去方知夜几更。乾隆皇帝在《中元观河灯》描写了放灯之举:“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他盛赞了人们在中元节漂放河灯时“满湖星斗”的“无边佳景”天下都是他的家,他吟唱的何尝不是道士洑放灯的场景?! ? 放河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道士洑放灯同俗不同风 道士洑放灯,过去一般是商办官助,到上世50年代末,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不久“文革”开始了,除了春节、中秋,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中元节又回来了,并与这个时代协调、和顺地契合着节拍。 同俗不同风。福建放河灯,利用潮汐顺风,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成都放河灯,“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江苏宜兴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


绿绿的纸灯,称为“度”……春去秋来,这种传统习俗与当代元素结合,构成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书签一般,一帧一帧地夹在中国节庆文化的史册上。 七月十五祭祖:烧“包袱” 与放河灯并行不悖的是祭祖。中国古代就有秋成向祖先荐新的礼俗。佛道宣扬超度亡灵,恰好和“中元荐新”民间观念结合,结晶出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是这种看法的力证:北宋开封府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系在享祖所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天亮,沿门叫卖祭米饭,“亦告成之意”。一句话,祀告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虔诚默念祖先之后,双脚就会踩踏得殷实,流转就会潇洒自如。 道士洑七月十五祭祖,说白了,是烧“包袱”“包袱”上书逝者姓名,下题奉送者名字,并分“家祖”和“外祖”两部分,但切不可遗漏“脚夫”——跑路的鬼。是日傍晚,携带炮竹、“包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还唱着歌谣:“七月半,烧野钱,我走路,鬼莫缠”。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也不唱民谣了,仅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1a33b6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