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陈词

2022-03-19 03:1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总结陈词》,欢迎阅读!
陈词,总结



总结陈词

对方辩友刚才说:

1. 大学生功利心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如何判断大学生有无功利心,平白无故地将这些志愿给山区孩子带

去温暖希望的大学生说成是名利诱惑下的作秀者,是不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呢? 2. 大学生素质问题:《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

3)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的能力。对方辩友质疑部分大学生的素质,就是质疑他们的这种能力,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的知识足矣,就算没有经验也不等于教不好,所以他们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样的素质。 3. 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心理伤害是之外界的因素对人的心理方面造成的暂时或永久的消极影响,

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如何得知大学生对孩子造成了多少伤害,又会造成多大的消极影响?

4. 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安全问题、师源不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社会问题,并不是大学生短期支教所衍

生的弊端。

5. 打扰:首先,我们大学生肯定不会白吃白喝,在支教之余可以帮助当地家庭干农活,就算不会干农活,

洗菜洗碗肯定会吧。其次,对方辩友为何会觉得当地家长们如此地不愿接受大学生们,难道家长们在十几天的伙食和孩子更加健康向上的成长之间更在乎的是前者吗?他们无法走出贫穷落后,难道希望他们的孩子也永远困在那里吗?

6. 列数据:对方辩友刚才用列数据来说明问题,我们从初中就知道,列数据可以是说明更准确、更科学

更具体,但前提是所列数据要具有准确性和普遍性,否则何以证明一种观点? 7.

大学生短期支教主要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和道义上的责任感,其目的是陪伴这些孩子,并在此过程中传递外界信息以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精神境界。在这种贫穷落后的地方,那一点点知识有何紧要,他们最需要的是“走出去,看世界”的希望和动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最能给予他们的。

对方辩友之前所言好像是大学生打着公益旗号跑去消费人家的苦难,那么我们来算一笔账。一次短期支教的开销最少5000元,一次可能只会面对40个孩子,而其中可能有一半对大学生们不屑一顾,剩下的20个里真正记住他们的可能只有一半,而在那10个孩子里最后只有1个因为我们的鼓励而走出那闭塞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5000元花的多吗?明明超值!

放到社会层面来看,大学生短期支教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其公众号召力不可忽视。当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去支教,心中难道不会有一点点触动?当孩子们看到我们去支教,心中难道不会有一丝丝的感恩?为何非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一项出于道义责任的公益活动呢?的确,它时间很短,就像快餐,没什么营养,但多少人是通过肯德基麦当劳才开始了解美式西餐,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对方辩友还要否认短期支教的传播意义吗?

通过短期支教,孩子们可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获得一个通向外界的机会和一种努力走出去的希望;大学生们既可丰富人生阅历、锻炼自身能力,又可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而我们这个社会将更具有正能量。的确,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这些弊端可视之为旧事物,即哲学上所说的违背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的事物。而大学生短期支教本身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为新事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而且我方从一开始就阐述了其内容和目的,也提出了评价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各方的协调发展、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难道这三方共赢的局面还不足以证明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108f150c22590102029d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