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3页)

2022-12-25 09:1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3页)》,欢迎阅读!
钱钟书,谈艺录,文档,实用,笔记

【最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是文学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一

《谈艺录》初稿完书于1942年,作者钱钟书时年32岁。序首句便称:”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当事时,中国正处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中原大地满目仓夷,华夏子民颠沛流离,民族存亡都或有未可知之揣测。故作者自云这是一本忧患之书,实乃肺腑之言,并无傲娇之态。

1939年,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到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教。蓝田师院偏居湘西山间,条件艰苦,而暇日殊多。钱默存受友人冒景璠的建议,将两年之间每于教书之余撰写的数则诗话文论,汇集成册。两年后返回上海,又补写了部分,1942年完成《谈艺录》初稿。

然则这究竟是一本纯文艺之书。全书百万字正文里,并无一句忧患之辞。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作者到底是躲进了书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之艺术特征,古典诗论之话题若干。其谈诗论人,牵引中西,洋洋洒洒;考证论据,巨细糜遗,食不厌精。虽然作者在自序里也提到“以匡鼎之说诗解颐,为赵岐之乱思系志”等话,然而浅薄如我确实只看到就诗论诗,就艺论艺。从《谈艺录》里我没有看出春秋笔法,故而猜想作者虽然自谓“销愁舒偾,述往思来”,却也没有在书里塞进多少借古讽今,针砭时事的硬通货。至少在这本《谈艺录》里,应该或许大概,是没有的。

总而言之,以我一个小人之心看来,本书就是一个过目不忘博闻强记的天才书虫,在那个个人命运飘摇如风中草芥的大时代里,耗时4年,于迁徙断续之间所作的论文说诗的一大本,煌煌笔记。

《谈艺录》首次出版于19486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1965年,55岁的钱钟书删润原书,又补订了许多,合为上下编,再次出版。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二


【最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谈艺录》是当代著名学者钱鍾书早年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由于涉猎有限,我无法对钱钟书诗学的深湛处一一评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李贺,《谈艺录》有数条论及,显见作者是深有见于其诗的。自杜牧序李贺诗有牛鬼蛇神之目,以为"少加以理,可奴仆命骚"后人多有曲为之辩者。钱钟书举出铫羹湖《昌谷诗注》、朱轼《笺注长吉诗》,张箦斋《涧于日记》、刘须溪《评李长吉诗》、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舒梦兰《古南余话》诸书所论,指出"姚、陈、张辈谓长吉之诗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刘、胡、舒辈谓其妙在乎无理而正不须解;二说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后’之说"。他首先跳出这有理无理之争,而从杜牧之论去寻绎长吉诗。既然同时代的大诗家认为贺诗无理,那么就体现了唐人的一种目光。通过对作品的考察,他认为"牧之议长吉'少理',即黎二樵评长世所谓'于章法不太理会'"。这不是主观的臆测,他对《恼公》所作的那段千余字的剖析会让你信服他的见解。进而他又拈出德国人所谓"挈领之才""铺张之才"的分限,以为长吉才质属于铺张一路,深中贺诗肯綮。如果光谈到这一步,那么钱钟书还不足以为钱钟书,他的识见卓绝之外更在后面:"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与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了,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犭卞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盖长吉振衣千仞,远尘氛而超世网、其心目间离奇ㄈ诡,鲜人间咸。所谓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古人以与太白并举,良为有以。"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李贺研究中最精辟深刻的阐述之一。它是基于先进文学观念吗?是本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吗?不,这是博学广见的艺术素养的升华,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独行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感通!知道,像杜甫那种每饭不忘君的诗人是容易获得统治者和统文人赏识的,苏东坡的旷达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现实的压抑中寻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鸣,可是太白、昌谷,他们天才的寂寞、绝望的反抗,是世间大多数所谓学者、诗人难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钱钟书的学问中总看到一种超然的东西,借他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仿佛是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眺望人生,这使他总是具有超脱的识见,透地一层境地洞达幽邃的真谛。

然而,这种境界可以景仰,却难以企及。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极其超然的学问态度上的。从动机来说,钱钟书也许并不想做个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读书思索对他来说是一种最愉快的人生体验,从而使学问与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义相联系起来。玩索学问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这种沉静的愉悦使他的学问能够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一个纯净渊深的境界。那实际上也就是他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学问来,我常佩服钱钟书的为人。然而也仅限于佩服而已,从未想过仿效,的确,也无法仿效,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一级研究员的钱钟书来说,读书是满足人生的赏心乐事,学问不是它的自然结果。因此他做学问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1. 读《钱钟书如何做读书笔记》有感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230ea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