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浅析奢侈性消费

2023-02-16 23:2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视角浅析奢侈性消费》,欢迎阅读!
浅析,社会学,视角,奢侈,消费

社会学视角浅析奢侈性消费

【内容摘要】奢侈性消费指的是为了不必要的服务或物品而过多地支出。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浅析当代奢侈性消费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奢侈性消费 影响因素 社会影响 建议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里是这样定义社会学视角的,他认为社会学视角是这样一种能力,涵盖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应用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背后,总是有这样的冲动:探究个人在社会中,在她/存在并具有自身特质的一定时代,它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何在。

一、 奢侈性消费的概念界定最早对奢侈进行初步研究的是荷兰学者曼德维尔。他在著名

的《蜜蜂的寓言》中提出,奢侈性消费行为是一种“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对美国刚刚成长起来的暴发户群体的奢侈性消费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社会科学界的不朽语。此后,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大众生活中,“奢侈性消费”与“炫耀性消费”这两大概念被交替使用(其实,了具有某些共同点之外, 这两大概念之间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如炫耀性消费的关注点是其公共展示的一面,而奢侈性消费关注的却是浪费性的一面;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普遍性,而奢侈性消费却是部分群体与个人的专利)。但无论是曼德维尔还是凡勃伦,对于究竟何谓奢侈性消费,他们都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界定。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维尔纳·桑巴特对奢侈性消费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桑巴特在对贵族的奢侈行为进行分析时首次尝试为奢侈性消费下定义。他认为,“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综合上述观点,奢侈性消费是指过多超出必要开支,尤其是超出社会平均承受能力的花费。判定某一消费行为是否为奢侈的依据有两条:一是个人收入或财力与消费支出的适应程度;二是消费所占有或消耗的资源的社会供求状况。

二、 奢侈性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正如格兰诺威特所言,“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结构当

中的”。那么,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当今中国社会的奢侈性消费行为嵌入到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当中呢? 在社会结构方面,这首先与中国宏观经济背景是分不开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大繁荣,社会物质财富也随之以惊人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为可能的奢侈性消费创造了物质条件。其次,急剧的社会变迁使计划经济时代节俭、延期与内敛等传统消费观念面临挑战, 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消费观却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此情况下,消费者极易挥霍引致消费失范, 而奢侈性消费则是消费失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第三, 奢侈性消费行为是与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分不开的。正如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所说的,“‘面子’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第四, 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理念的入侵也是导致奢侈性消费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消费品市场饱和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国社会。为了打开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他们往往借重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大众传媒的帮助,不断将消费主义理念输入中国,以刺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第五,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商品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更具有波德里亚意义上的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化为奢侈性消费的流行打开了通道。在主观动机方面,根据韦伯的“理想型”标准将奢侈性消费的动机分为工具型奢侈与情感型奢侈两大类型。所谓工具型奢侈,指的是奢侈性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切实的物质利益。比如,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的奢侈性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奢侈性的支出来建立与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为日后将社会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做准备。所谓情感型奢侈,指的是奢侈性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虚荣心的满足。例如,白领群体之所以奢侈,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分不开的。他们属于社会的中间层,由于社会流动性的


加剧,他们在声望体系中的地位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通过奢侈性消费来确认自身脆弱的社会认同以满足其虚荣心。

三、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奢侈性消费。首先奢侈性消费能带来富足。《蜜蜂的寓言》对奢侈行为的讨论被视为这方面最出色的文献之一,其辩护力超过之前的所有文献。有评论者把曼德维尔视为第一个从经济理论的立场为奢侈行为进行辩护的辩护者。曼德维尔认为:“堪称(严格意义上的)奢侈的东西,若是指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那么,世上便根本不存在奢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奢侈去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为什么不让奢侈为社会作贡献?“挥霍者却是对整个社会的赐福,除了挥霍者自己之外,不会伤害其他任何人。”奢侈消费甚至可以造成社会财富再分配,减小贫富差距,“挥霍,是将从公众那里夺取的财富归还给公众”。中国经济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是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借以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和经济学家的共识。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奢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被赋予积极的期望。奢侈品行业的发展和投资,也受到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例如,上海市政府已在零售商圈中设立和规划出一些专门的区域,用于发展奢侈品零售业,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奢侈品牌来拓展上海市的商业零售市场。其次,奢侈性消费还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奢侈吞噬人性。奢侈性消费的盛行将阻碍慈善事业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奢侈品必将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这部分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社会贫困程度将得到大大缓解。2.助长仇富心态。炫耀性消费不会增加总的社会福利,一部分人的相对地位提高,必然对应着其他人相对地位的下降。而且,作为社会区分手段的炫耀性消费,会推动社会的分离,将社会分割成各种团体。仇富心态的产生是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结果。在中国,随着问题富豪的不断涌现而加重。中国富人“为富不仁”,不思回报社会,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也进一步加剧仇富心态。2003SARS期间,中华慈善总会总共才收到770万元捐款。根据“2005祖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136位上榜的慈善家,一年总计捐款不到10亿元人民币。而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拥有比尔·盖茨及其妻梅林达.盖茨捐赠的基金大约250亿美元。也就是说,财富达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已经捐出了价值一半财产的资金用于慈善。而且根据比尔·盖茨的遗嘱,他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该基金会。中国富人不以社会为己任,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而是纸醉金迷于炫耀式消费,使得社会弱势群体滋生“仇富心态”。当今中国的炫耀式奢侈消费,是一种变异的消费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任凭这种消费方式膨胀,而无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势必影响社会安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678dda56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