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综合教程 第六册 第七课 読み物 中文翻译

2023-03-02 07:5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语综合教程 第六册 第七课 読み物 中文翻译》,欢迎阅读!
日语,中文,翻译,教程,综合

语言和人格

当我想起语言的力量时,我总会想到一次经历 。我认为我所经历的这件事体现了能否能够轻松地说出母语,对人性格形成的实际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一位日本艺术家在巴黎与一位外国女性結婚并在巴黎生活,生了一个孩子。他妻子不是法国人,而是从别的国家来巴黎留学的人。

我曾经在巴黎待过几个月,那个时候,去过这个朋友家里几次。和他们家刚满四岁的孩子关系很好。这个孩子,肯定只会说法语的。因为爸爸是日本人,妈妈是德语圈的某个地方的人,所以父母亲的母语是日语和德语。但是这两人生下的小孩只会说法语这个父母共同的语言。这个事例,可以作为一个临床观察对象,成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例子。父母通过非母语(法语)进行沟通,孩子也就只能把不是父母母语的法语作为自己的语言去掌握。因此,三个人就营造出了一种抽象的、人为的语言环境。

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观察对象之类的轻而易举的问题。我感到很吃惊的,是这个孩子的异常的神经质的举止动作,以及他浑身散发出的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或许那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性格的体现吧。可是我对于这个男孩那明显带有口音的法语,和极其有限的词汇量感到同情。相比他的年龄,他的法语明显是很贫乏的。他讲不了长的句子,说话方式有种近乎于叫喊的腔调。这是让人感到神经质的一个原因。

如果这个小孩的父母都是法国人的话,他的法语应该会说得更加自然、流利,应该能讲出更加复杂、自由且具有逻辑性的内容。这个小男孩无法做到这些,定是因为,他的父母都不是以法语作为母语的,他们的法语都是后天学成的不自然的人工表达,缺乏生命力。

更糟的情况是,法国的公寓生活比日本的住宅区生活更加孤立。大人之间就不必说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也并不像日本那样开放。这个小男孩的周围没有关系亲密的法国孩子。这样一来,小男孩所生活的语言环境就不得不变得与众不同。父母所说的绝对称不上地道的法语,对他而言却是母语。本来,说到“母语”为什么有个“母”字呢,其背后显然有着一个语言观。

也就是说,正如“母语”这个词所示,我们一生下来就在母语环境中,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母语中生长的,母语对于我们来说就同母亲一样是本来就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母语”才会有“母”字吧。(谭佩)然而这个小孩虽然现在确实说法语,但他所说的法语,并没有母语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丰富韵味,不过是在他的父母经过许多努力,犯过许多错误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一种传达手段罢了。不仅是这个孩子不能使用长句,他的父母可能有时候也是这样。

因此,这个孩子有时候会呈现出带有残暴性的感情。曾经有一次和这个孩子一起参加一个有很多日本人的聚会。这是正月的庆祝会,有很多人都带着孩子一起。(聶王瑶)其中也有日本人和法国人混血的孩子。根据看法,这些孩子们和前面提到过的小男孩的相遇,甚至有些残酷。小男孩进入平时不曾见过的人群中,高兴得忘乎所以。小男孩和在那里的同龄女孩子兴奋地一起玩耍。但是,由于语言不太通,(他)不得不调动全身,用粗俗(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种喜悦。他的这副样子,光靠外表来看,几乎是接近歇斯底里的状态。而且,他经常受他爸爸的影响,蹦出的话里面,也混杂着很多“嘿,快瞅!“给我闭嘴”之类的,不大上得了台面的话。

所以,最后就被一位法国女士(嫁给了日本人,当天还带来了她的女儿)委婉但严厉地责备了一通。我至今还记得当时那个孩子悲痛的表情。他明明高兴得


不得了,但却因为说不出话来,而不得不用粗野的肢体来表现自己(想说的话) 例如试着将女孩子的长袖和服扯来扯去几乎要把袖子扯下来拉,或是试着扑上去大打出手,可以说正是弥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行为。他的性格本身并非凶恶残暴。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小男孩来到了日本,在祖父和祖母的家中生活。在日本上幼儿园,交了很多朋友.我一年多以后只见过一面。那时令人吃惊的是,曾经的神经质而孤独的感觉,就像擦掉的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来日本的时候恐怕很不容易吧。但是一年后,孩子就完全掌握了日语。看到他变成一个精力充沛的淘气少年,虽然这不是我家的事,但是我也觉得放心了。

以上的例子也许很自然地叙述了语言对人的个性的形成、不,对人格的形成的整个过程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件事吧。

如果仅在人为地、后天地掌握的语言中养育孩子的话,不仅对语言,就连对其人格都会多少带来不良影响。所谓母语,是在日常无意中产生的,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它的重要性我们却完全不知道,学习语言,单单学习它的意思和传达手段是不够的,这是和一个人的人格有根源性关联的。只是传达意思的话,比如用脚踢人,用下巴下命令,用眼瞪人等都是传递意思的手段。有时,在某些情况下这比语言表达的效果更好,更具即效性。如果只从语言仅仅是意思传递的手段这一点来看的话,语言越是变得符号化越是方便有效。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通过语言传达的不仅仅是意思。本来,人类的想法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完全被提取的,所以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意思的时候,实际上应该说传达意思以外还要传达人格整体。同一表述,如果好几个人用同一种语言来讲,听的人从中理解的东西都是大不相同的,这是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无非是因为这些词句所代表的,即构成语言深层构造的人格,

因此可以正当的说语言是一种人格的表达。例如下面这件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句话。观察幼儿就会注意到,对于孩子来说,当某种情感第一次用合适的词语理解了,情感也就被清楚地认知到了。例如悲哀的情感,对于孩子们来说,知道悲伤、寂寞等这样的词汇之后,它们才会变成十分明确而清晰的情感,那之前,那只不过是一种未分化的,全身的冲动,伴随着哭叫流动消失的冲动。回过头来看,这种全身的冲动往往足以引起成年人的憧憬和乡愁,是一种能够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之前的幸福,混沌的时代。

事实上,有很多近代诗人都在反复尝试回忆起这种原始,未分化的感情。是,这原本是一项极其困难的逆向操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期待成功的简单的尝试。因为想用语言回到语言之前的世界,所以一开始就孕育着绝望的矛盾。

可是,(唤起最原始的感情这件事)被反复地尝试这样的事情本身,可以说显示了语言世界那值得惊叹的宏大程度吧。当某些词语被使用之后,才开始意识到某些情感开始变得清楚明白,这种情形不仅仅出现在幼小的孩童那里。人们按照自己所知道的语言世界的广阔程度,也可以说拥有了相应的感情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7b675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