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2023-04-08 19:2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欢迎阅读!
浅析,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

浅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作者:毛瑞芳

来源:《人间》2016年第11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了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其障碍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8-01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城市社会中,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身份等各方面的差异不断消减和模糊,从而达到与城市社会相互交融、渗透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监测结果,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60346万人,其中农民工总量为22747万,进城农民工为16884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74.22%。进城农民工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他们大部分游离余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边缘,被视为弱势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制障碍。

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体制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定居。户籍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社会屏障social closure),它将农民、农村排斥在城市空间之外,并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立起极不均等的资源聚集。农民工来到城市,但由于不拥有城市的户籍,他们不可能得到城市政府的关怀和庇护。社会保障制度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凸显出城镇型,社会保障一般只涉及到城镇,尚未涉及到在城镇务工的农民。而且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随农民工迁移而转移,因此农民的工社会参保率十分低。二元的户籍制度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城市融入。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心理障碍。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双方的互动,不仅需要农民工积极的融入,而且需要城镇市民对农民工的接纳。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着农民工与城市市民身份上的严重不平等、对各种资源的占有和争夺以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差异合法性的怀疑是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发生冲


突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冲突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由于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结构、生活特点,农民的涌入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和特征,给城市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得不到城市居民的接纳和认同,受到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排斥。所以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排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三)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障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是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价值的总和。个人对于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迁移的投入都是一种有效的投资,人力资本对于农民工城市适应起着直接的支持作用。农民工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强度大工作,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收入较低,其收入只能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所以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他方面。很多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他把自己当做是一个过客,而且在于城市居民接触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些因素也阻碍着农民工的城市化。 二、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面临着许多制度性的障碍,其中最根本的是户籍制度及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促进农民工城镇化,必须深化户籍制的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缩小其与城市市民的差,从而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才能逐步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使原来的城镇型转变到全面型。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农民工由失业、年纪、疾病带来的风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利用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再受地域迁移的限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积极改善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通过搭建一系列的沟通平台,不断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和交流,改变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看法,使其能够理解、尊重、接纳他们,消除对他们的偏见,支持代农民工市民化。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引导农民工建立自助型的协会,推进农民工维权活动的有序化,增强他们在心理上的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培训应该包括经费上的投入、职业技能的培训及自我维护意识的培训。经费投入上,除了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还可以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应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扶植、企业资助、个人承担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中要针对性,使其内容与现实链接起来。在意识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农民工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最大的弱势群体,在城市融入中遇到很多阻碍。体制的不完善使他们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传统的社会观念使他们受到城市居民轻视,以及他们自身的因素使农民工城镇化受到阻碍。在改善制度体系加强农民的城市化,同时农民工自身也要积极主动的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这是经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注解:

汪勇:枟农民工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枠,枟南京社会科学2007 年第 11 期,第 9293 页。

[美国]苏黛瑞:枟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枠,第1-15 页。 张春龙.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20025):15 章国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法学.2009

尚平、张涛、曹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14期,第5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899a10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