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鲍团长》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3-02-16 09:0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汪曾祺《鲍团长》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汪曾祺,团长,答案,训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鲍团长 汪曾祺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 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如马家、王家、杨家……每逢这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车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

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鲍崇岳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横,女儿叫鲍亚琼。鲍亚黄、鲍亚琼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袴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冷欣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人叫做舅大爷。


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合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道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文中交待保卫团的职责、鲍团长的从军经历等内容,可窥见小说独特的时代背景。 B.“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突出了鲍团长处世淡泊、不求名利的个性特点。 C.自然的陈述、口语的融入、文言的夹杂,使小说语言独具一格,呈现流动变化之美。 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 7.文中关于鲍崇岳被八舅太爷拒绝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舅太爷本是纨袴浮浪子弟,国难之时拉起队伍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C.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规劝投靠军阀的八舅太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 D.鲍团长没能劝阻作乱的八舅太爷,既感挫败屈辱,心生不快,又愧对乡亲父老。 8.作者为何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描述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夫子气”,请结合文中鲍崇岳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D着重写的三件事,一是跟杨家门第有差距,感觉受了侮辱;二是自己的老资格吃不开了;三是受到大书法家冷落,无缘结交。三件事都与前文有密切关联,是相关内容的合理延伸和上文情节的自然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ae8376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