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特征

2023-05-06 02: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特征》,欢迎阅读!
承德避暑山庄,特征,文化

谈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特征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座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雍正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军事战略位置、清帝加强西北边防的战略思想、怀柔抚远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盛世带来的国家财力,共同孕育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诞生

避暑山庄最初的用途很单一,就是帝王从北京到围场途中休息、喝茶的数十处行宫之一。随着不断扩建,避暑山庄的功能开始增加,不仅供帝王休息,大量的日常事务开始在这里处理,康熙皇帝每年在山庄的时间达到半年之久,乾隆、嘉庆时期也是如此。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避暑山庄的扩建,到围场伴驾围猎已成为清朝的一种制度———围班制度,历史上称“木兰秋狝”。在每年一到两次的围猎练兵中,随着蒙古王公的大批到来,带来了他们的信仰。蒙古人的信仰、汉族人的信仰、与康熙皇帝“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思想在承德交融在一起,于是应运而生了一系列的寺庙。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外八庙由金碧辉煌、雄伟壮观、风格各异的寺庙组成,呈众星捧月之式围绕在山庄北部和东部山麓上,不同于中原寺庙中轴线对称和坐北朝南的风格,全部依山势而建。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使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范。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珍藏的各种实物、建筑、艺术、理念、文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展示了一个王朝光照古今的璀璨文化,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文化多方面成就的百科全书



天蓝水绿山青的优美自然环境,独一无二的军事战略位置,清帝加强西北边防的战略思,怀柔抚远的民族宗教政策,加之不可缺少的盛世带来的国家财力,共同孕育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诞生。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所说,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承德因为有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而成了清朝的陪都———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分裂的难解之结,有效地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充分地证明了它具有第二个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难看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既见证了清王朝巩固、统一和强大的盛世,也见证了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和睦、统一、族团结的象征。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宴请过许多重要人物,其中,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已传为乾隆帝对蒙藏上层怀柔、礼遇的佳话———乾隆为了迎接六世班禅,一年前就模仿班禅在后藏的


住所扎什伦布寺建起了如今的班禅行宫,还特意学了藏语。当班禅历经13个月、跋涉万里到达避暑山庄觐见时,其他喇嘛被要求步行进入山庄,只有班禅的轿子被允许抬到皇帝的寝宫门前,当班禅献上哈达准备磕头时,皇帝用藏语回答“喇嘛不要叩头”,接着还赠了哈达,扶着班禅进入殿内。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谱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史。它集萃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多门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成果,具有很多优秀作品,不但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更是清王朝的文化中心。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总之,包括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珍藏的几万件文物在内的各种实物、建筑、艺术理念、文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展示了一个王朝光照古今的璀璨文化,避暑山庄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文化多方面成就的百科全书,成为承德、中国及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8f3553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