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人才与马

2022-08-20 01:0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说文解字:人才与马》,欢迎阅读!
人才,解字:





说文解字:人才与马



1






人才以马为喻,或者说用马比喻人才:人才为本体,马为喻体。

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正确,是非常有用的家畜。在我国上古时代,马是专为拉车用的,直到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骑马术,骑马之风才逐步盛行起来,马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马也和人一样,由于受到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影响,彼此之间体格有强有弱,能力有大有小,因而有良马与劣马之分;人才以马为喻,就是用良马比喻英才,用劣马比喻庸才。 古籍中常见以为形旁的形声字:骐、骥是良马的名称,驽、骀是劣马的名称,可以两字合用,也可以一字独用。《楚辞·九辩》是战国时楚人宋玉所作,其中用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推开良马不去骑,驱赶劣马上了路)两句,来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悲伤,是最明显不过地用马行快慢来比喻人才高下。

《说文》释为马之良材者,显然从字衍化而来:人之良材为马之良材为古往今来,都被认为是特别好的字眼,用它们来起名字的人,几乎随处可见。

韩愈在《杂说四》开头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把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把能够识别人才的人比作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相马能手)韩愈又在《送石处士序》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冀北是古时出产良马的地区,伯乐一经过那里,那里的良马就被搜罗一空,说明有识之士能够识拔真才。 有两条成语与人才问题密切有关。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郭隗对燕昭王讲的一个讽喻性故事,说有一位国王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得,后来他的侍臣花了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的骨头回来,国王大怒,侍臣说,这样一来,天下都知道你肯出高价买马,好马就会找上门来了。果然不到一年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后因以成语千金买骨比喻渴望求得贤能之人。另一条成语骥服盐车,说是让千里马去拉运盐的车子,比喻大材小用,未遇知己,也见于《战国策·楚策四》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144d2d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