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

2023-05-11 02:2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欢迎阅读!
政治学,中国,特色,理论,国际

国际政治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

摘要: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中国〞现象,这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均有所表达。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该思路由问题领域、理论突破和学科弥合三个方面组成。问题领域通过核心议题和研究路径相结合加以确定,理论突破主要围绕着有别于西方特质的中国特质展开,学科弥合那么是实现前两者必须具有的知识结构。关键词: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国特色;知识结构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必然具备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属客观存在的规律,具有本质上的科学性。由于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的人和社会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开展阶段,开展很不平衡,并始终同各异的时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联,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多样化色彩,必然带有不同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社会科学理论具有主客观两重性。社会科学的两重本质属性,至少决定了社会科学理论的三个特征。第一、社会科学理论均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马克思说过: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除了生存和灭亡的不断过程,不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由于国际社会复杂多变,人的主观能动性层出不穷,世界上从没有绝对的真理,从不存在普世通用的绝对理论。所有社会科学理论,由于时空的差异,视角的不同,以及人的主观能动的局限性,都只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因此,理论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追求最大真理数。第二、社会科学理论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任何事物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为个性离不开共性,而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像没有一件事、一个形状和另一件事,另一个形状完全相似一样,也没有任何东西与另一东西完全不同〞。如果我们的面孔毫无相象之处,我们将无法区分人与野兽;如果我们的面孔毫无区别,我们就无法彼此识别。〞如果说,前者是大自然巧妙的混合〞,后者应是人类再生产巧妙的混合〞。这种巧妙〞之处就是把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由此可知,社会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巧妙的混合〞。第三、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继承与开展的统一。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在不断变化,理论需经常创新。理论既不能从天而降,也无法从地下冒出来。理论开展只能依据实践,从继承中来。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原创性之祖的马克思主义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局部,均来源于资产阶级的三类相关优秀成果,并开拓创新。这是人们的共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青春,就在于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处于继承与开展之中。没有继承,就无法开展,必定陷于空想之中;否认开展,就难以继承,必定趋向原教旨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丢老祖宗,又研新实际;不斥西方观,又要本国化。反观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界,在政治和经济的互动研究方面那么存在较为明显的欠缺,更多地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而忽略了结合国际经济,这种不恰当的学科失衡既制约了对中国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也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突破的前景。究其原因,这与中国学者的学科背景有关。目前,中国大多数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出身国际关系专业,较少有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学术成长起点或者是始于分析某种经济政策的制定,或者是直接切入到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这两种介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式有其合理之处。从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开展历程来看,自其出现之后的每一次重要学科进步和理论创新,都是立足于对某一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根底上,而不是学派之间的相互借鉴或者对已有理论


的极致推演。离开了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经济问题意识重要性略微降低的学科弥合,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最好具备比较完善和准确的经济学相关领域知识,比方国际贸易或者国际金融领域的知识。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有了相关经济学领域的知识积累,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如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防止出现一些在经济学家看来较为低级的错误。至于在研究中是否使用经济学的模型和计量等分析方法,如果能够掌握固然很好,如果不会使用却也无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对重大问题的探究,而非一种经济模型被运用到政治现象的方法〞。即使在科学行为主义盛行的美国,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只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某些领域中被经常使用,并没有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2】转引自赵震江编著:?分权制度和分权理论?,四川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14页。3】贾恩弗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开———社会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1-22页。4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二卷〕?第十一章,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5】曹泳鑫:?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关系?,载??杂志,1999年第124页。6】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1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6页。[8]伊藤诚:?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见俞可平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60页。[9]邴正:?全球化与文化开展?,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第1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1734e7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