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

2022-03-26 02:5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欢迎阅读!
进村,困境,公里,遭遇,最后

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

作者:吕德文

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20

笔者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工程中,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资源进村遭遇后一公里困境,亟待破解。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且国家还在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然而,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国家投入是不少,效率却极低;更有甚者,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反而越低。问题出在哪里?

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体系有问题。当前,几乎所有政府投资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从资金管理的角度上说,因为项目制有一套完整程序,可以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避免资金撒漏。

但笔者调研发现,不少县都形成了一个依附于政府项目的垄断市场。在这些县里,无论如何市场化运作,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分利秩序——比如,水利项目总是一个老板承包,交通项目又是另一个老板承包。这些承包商,要分给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和负责实施的乡村干部一定的利益,如管理费、承包费等,不一而足,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成本。

笔者和村干部多番计算发现,和村庄自主实施相比,按照政府规定的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至少要提高20%,但质量比村庄自主实施的还要差!原因很简单,只要是村庄自主实施的,村干部都要想尽办法节约成本,村干部和村民都时刻在監督工程质量。 地处宁波市郊的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有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2018年,该村主动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请求镇党委政府允许其自主实施,保证资金不出任何问题。镇党委政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允许其自主实施。

集士港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零散工程的监管办法,每一笔资金去向都有案可查;村庄环境整治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充分论证、充分公开;所有工程,都由6项目实施点的点长(村民小组长)组成的理事会具体实施;所有项目都是群众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当然,还有财务透明。

项目实施下来,村集体至少节约25%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干群之间通力合作干事业,无形中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群众满意、干部也有成就感。山下庄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两户钉子户,但不用村干部出面,群众在点长和村民代表的带领下,对钉子户进行教育,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773cc4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