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所有人的《围城》

2023-05-10 01:3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写给所有人的《围城》》,欢迎阅读!
围城,写给,所有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写给所有人的《围城》

作者:姜翼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

要:《围城》是一部极富阐释空间的长篇小说,从深度揭示了钱钟书心中人类生存避无可避的本质性困境,在任何时代的读者心中都能产生强烈共鸣。 关键词:《围城》;人生本质

作者简介:姜翼飞(1988-),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01

钱钟书的《围城》异于同时代的诸多名作,它没有史诗气质,极少接触时代政治话语,也没能塑造出崇高的人物,不过记叙了一群海归学子的百态。很多书评认为它是现代的《儒林外史》,事实上《围城》不单是一部儒林的外史,更是一部人类生存本质真相的外史,书中的人物境遇是对任何人群适用的。《围城》是一部写给所有人的作品,因其反映人类命运的永恒主题,所以堪称一部意义永存的名篇。 一、关于理想实现的围城处境

何为围城?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将自己唯一的长篇以此命名显然是要暗示其中的多重深意,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心中那个想冲进去的城,也都有自己想逃出来的城,前者可以理解成为某个理想而奋斗着的人们的心态,而后者就可以看做是实现了某一理想后的虚无情怀。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知识分子身份进行着流浪汉式的人生旅行,进进出出一座又一座围城。方鸿渐遇到的第一座围城是留学围城,留学是方鸿渐的第一个奋斗目标。他本人起初对唯学历论很是鄙视,自认为沾了在国内很是吃香的欧风美雨就算是给自己镀了金身,不必在屈从于一纸学历。而当方鸿渐出国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没什么本事,人虽出了国门,却并未镀得金身1,最终还是混了张假学历。留学前的方鸿渐向往留学后的生活,而真正走进了留学围城 的他发现实现了留学理想的自己并没有喜悦感,他自己原来设想的荣归故里场景并没有出现,反之归来后战时的国内不需要他这样的角色2。一身无用的方鸿渐只能进入丈人的点金银行苟且度日,在银行待过一段是日后,寄人篱下的方鸿渐发现自己渐渐无法立足下去开始萌生去意,此时方鸿渐的理想就是换个职业。实现去内地理想的机会出现并不算慢,三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校长高松年欲聘其当教授,面对这个机会方鸿渐自然乐于前往,以为自己从此有了体面的收入、可观的前景和对当前不如意的摆脱,于是马上踏上了去三闾大学的新旅程。到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三闾大学后方鸿渐相当于进入了又一座围城,而当初自己想冲进来的这座城自然还是会让他体会到想逃出去的感觉。在这所大学里面,管理乌烟瘴气,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尽是些伪君子、真小人,方鸿渐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就如同他后来在点金银行那样无法立足,并且更让他无法忍受,此时中的方鸿渐还是像过去那样再一次萌生去意,争取走出这,冲进新的

纵观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的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进城、出城、再进城……的无休止循环,人生对于方鸿渐来说永远都是不安分的,欲望永远都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方鸿渐总是苦恼的,他总是想摆脱困境,却又总是迎来新的困境,人生旅途中都是无尽的围城”3《围城》对于写作时代性的超越便是显著于此,它是写给各个时代的所有人的,书中的这种人生感悟之于我们今天的人同样就如量身打造一般。我们总是为自己设定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努力地冲进一座又一座围城,而实现了阶段性理想的我们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出城的脚步,这种无尽的动力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有着雄心壮志,更多是对城里处境的依旧不满,于是就像方鸿渐一样开始我们自己的出出进进围城般的无休止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围城》提供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旅途模板。 二、解构笔锋的现代性

《围城》是一部充满了否定的小说,在这里否定和怀疑代替了前此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的回答,从而表现出真正深刻的现代性,并与整个二十世纪现代哲学思潮和现代文艺思潮相适应4

钱钟书精通传统文化,西文功底了得,算得上是学贯中西,书中自然免不了对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解构、反思。钱钟书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女孩子不过十六七岁, 脸化妆得就像搓油摘粉调胭脂捏出来的假面具,这充分说明钱钟书对面子观的深刻洞察和鄙夷。《围城》中的人都很爱面子, 自欺欺人, 极度虚荣,典型的如李梅亭买廉价船票时又故作热心。孙柔嘉也是爱面子的突出一员,在她身上同时有着传统文化中女性缺乏独立意识的特点。她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方鸿渐身上,当得知方鸿渐需要拜托赵辛楣为自己谋求生计时感到万分丢人,于是责备方鸿渐的无能。

《围城》同时揭示了现代文明中人的变异与无助。方鸿渐的一生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存在体验,他到处碰壁,一切努力皆徒劳5。同时方鸿渐被艰难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变着,当他与孙柔嘉恋爱后回想起唐晓芙竟然显得十分麻木,自己都感慨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还那么爱着唐晓芙,钱钟书对于个人在整体环境中异化的把握可谓精准。《围城》最终极的解构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思量,按照书中的进城出城模式,人生中一切努力都仿佛变成了无意义的往复循环,人生在根本上的无意义性在云端俯视着其下的芸芸众生,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循环,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无尽围城?结尾方鸿渐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行,书中没交代他安顿下来终点,作家自然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想给出答案,整部《围城》至此从根本上解构了人类的欲望与追求,这种虚无感算得上是作家对人生本质的概括。 参考文献:

1、宋剑华.《围城》: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破灭[J]. 晋阳学刊.2009.5. 2、刘旭.试析《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J]. 殷都学刊.2010.1. 3、温儒敏.围城的三层意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01. 4、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J].

5、王明科.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d2a9d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