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与人生论文

2023-12-26 22:02: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佛与人生论文》,欢迎阅读!
浅析,人生,论文

浅析佛与人生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飞快,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往往来不及多想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盼望。如何在繁芜的快生活节奏中,保持心境的豁达和明澈,可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道路,或者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某一个时期,抑或是影响我们一生。其实,我们每一个生活于时间的凡夫俗子们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在世俗的尘埃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那么,佛在哪里?净土又在何方?当我们苦思冥想扪心自问时,豁然间会发现:净佛,其实就在我们心里。 【关键词】:佛,佛法,心态,人生,价值 【正文】: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但是,那种美是非常短暂,十年,二十年,抑或说三十年,都不是长久地。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停息。所谓长生不老,所谓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年来,多少人为驻颜有术而费尽心机,但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延缓衰老的速度罢了。对于外在身相来说,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从佛法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那么,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怎样达到内在美,又是怎样理解佛法与佛菩萨呢?

一、佛与佛教

佛,既是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解分明,就想睡梦中觉醒一般,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叫做“佛”。悉达多太子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之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在大乘佛教的理论里,只要人能断除烦恼、悟彻心性本源,都能成佛,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依据宋代高僧普济的《五灯会元》所列的释迦牟尼佛传的记载,佛陀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566年——前486年,他与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人。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经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感觉似乎很遥远,是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时空,事实上,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所谓智,就是解除烦恼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谓悲,就是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断惑证真。

而佛教是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


道德学说。1

二、佛家学说对于人生的启示

1、认清生命的本质

现前,我们的生命存在着种种缺陷,谁都不能说自己是完美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而是存在烦恼。这是佛陀对生命现实所作的审视和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苦。

施加牟尼曾对人生和宇宙作出总的解释,概要地说,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中的四谛便是:苦、集、灭、道。“苦谛”是痛苦的现象。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因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世界皆如苦海。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可以说是“苦”的哲学,是探寻人生痛苦现象的原因和消灭这种痛苦的学说。可见,在人生历程中,吃苦,受苦都是重要的。

同样,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的生老病死,及为追求欲望而制造的烦恼。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痛苦,如怨僧会,求不得,爱别离;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天灾人祸,严寒酷暑。从表面看,这些苦痛是外在的,外来的。但事实上,所有的苦痛都根源于我们的内心,取决于我们究竟要怎样认清生命的本质,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2、正视现实

对生命本质正确的透视,找到痛苦之因,正视现实,这是我们正确对待现实的方法。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如若求不得苦,那么得不到的痛苦便会更加强烈。所以,对待事物,得到固然高兴欣喜,得不到抑不要悲伤,要坦然面对。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对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没什么冤家仇敌,自然不会有冤家路窄的痛苦,既能放过他人,也放过内心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3、找到生存的价值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的东西在遮蔽我们的眼睛,以至于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如若不知何谓幸福,那么便会以苦为乐,也就与幸福背道而驰;如若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如若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不能使生命健康发展;如若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做出正确规划;如若不知活着是为了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真正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活着的动力。

因此,我们活着的意义即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为活着找到理由,一个能够说服自己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家庭,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无论哪种理由都是生命表层的理由,经不起深入的推敲,这些理由对于某些人可能很重要,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可有可无,又或者,他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十分的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命找一终极答案,一个能够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终极答案..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解决烦恼的能力,这一潜力是无限的。如若不开发这一能力,我们也就将处于苦海之中,轮回江永无止境,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杨菲、李松《佛、道人生境界之我见》200924期第36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d92026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