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中的“惟”

2022-03-29 09:55: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中的“惟” 》,欢迎阅读!
离骚,零落,草木

论《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中的“惟”

作者:郑春淀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5



内容摘要:粤教版语文必修1节选了名篇《离骚》编进教材之中。本人通过对比发现,2004年版本此课原文中的“惟”字到了2010年的版本中均换为“唯”字。针对这种变换,本文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离骚》 “惟” “唯”

粤教版语文必修1节选了名篇《离骚》编进教材之中。本人通过对比发现,2004年版本此课原文中的“惟”字到了2010年的版本中均换为“唯”字。具体情况是:

1.“惟庚寅吾以降”改为“唯庚寅吾以降”。

2.“惟草木之零落兮”改为“唯草木之零落兮”。

3.“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改为“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可知,两个版本的选文皆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的《楚辞集注》。由此可以推断,把“惟”改为“唯”的是教材的编写人员,跟课文选文的出处没有关系。

本人认为,上面三个句子中的13句可以更换,但第2句应该保留原样。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惟”、“唯”、“维”三字异同的情况。

根据《古代汉语》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惟”、“唯”、“维”三字的本义分别是:

惟:动词“想、思考”。如:《诗经·生民》:“载谋载惟。”《汉书·张良传》:“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

唯:表示应答声(作此义时应念“wěi”)。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今有成语“唯唯诺诺”。

维:名词,指系物的绳索。如:《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

《说文解字》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惟,凡思也;从心佳声,以追切。”“唯,诺也;从口佳声,以水切。”“维,车盖维也;从系佳声,以追切。”可见许慎已经认为这三个字是形声字,并得出了它们的本义。

在本义上,王力的《古代汉语》认为“三字不相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在本义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思’的意义上,‘惟’和‘维’通用。”后者的意见之所以与前者有出入,可能是后者考虑到“思惟”现在一般写成“思维”。但实际上除了“思惟”可写成“思维”外,“惟”和“维”通用的现象极为罕见,所以王力的《古代汉语》才干脆说“三字不相通”。

依据杨伯峻在《古汉语虚词》中的观点,“惟”、“唯”、“唯”三者在作虚词的情况下往往相通。比如下面各种情况:




.副词:只,只有。

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唯善人能受尽言。(《国语·周语下》)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诗经·扬之风》)

.表原因副词:正因为,只因为。

惟居深禁,不可不知而豫为计也。(陆次云《费宫人传》)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礼记·檀弓下》)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诗经·狡童》)

.句首或句中语气词,一般无实义,有时表示“希望”。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孟子·滕文公上》)

惟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表“希望”)

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表“希望”)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诗经·大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

由此可知,“惟”、“唯”、“维”三字在作为本义使用时不能通用,在作为虚词使用时往往相通。

前述教材中改动的三个句子,第13句属于句首语气词,“惟”跟“唯”甚至跟“维”可以互换。第2句是动词“想、思考”之意,用的是“惟”的本义,所以不能随意地用“唯”或“维”进行替换。

查阅有收入《离骚》的作品集,不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曹础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还是《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上述三个句子在作品中皆用了“惟”字。

粤教版2004年版本中“惟”、“唯”、“维”三字同时出现在《离骚(节选)》一课中。除本文前面列举三个包含“惟”的句子外,课文中包含“唯”、“维”的句子是:

1.岂维纫夫蕙茝!(副词“只、仅仅”)

2.夫唯捷径以窘步。(原因副词“只因为”)

3.夫唯灵修之故也。(副词“只、只是”)


包含“唯”、“维”的这些句子在2010年的版本中一字不动,保留了原貌。其实里面的“唯”、“惟”和“维”三者都可以通用。教材编写人员之所以只把“惟”改为“唯”,可能是认为现代汉语中“惟”已较少使用,用较常用的“唯”替换它符合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能使教材的课文显得通俗亲切;没料到“惟”与“唯”还有不能通用的情况。这可算是智者千虑之一失。

郑春淀,广东省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50e3b72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