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重难点解析

2022-09-10 04:1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扬州慢教学重难点解析》,欢迎阅读!
重难点,扬州,解析,教学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教材中的地位

姜夔的《扬州慢》,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极其工、极其变”中的一首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yí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词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词精致的语言和这么多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南宋词的共同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理念

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古诗词曲阅读考查定位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 考查的能力层级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主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形象、观点态度等几方面着眼。因此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及表达技巧),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三、写作特点

1《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


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2、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衬托中述悲愤。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竹西”是化用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空城”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 “春风十里”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以前是舞榭歌台,游人如织,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一句中分别化用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春风得意的文笔,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悲痛,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和如今的衰败,此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有五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杜牧笔下的扬州和作者眼中的扬州真是天壤之别,这种天上人间的鲜明对比无情地呈现在读者的眼中,投影在读者的心头,就仿佛无数光鲜美好的事物在一瞬间就毁灭在人的面前。然的对比引发心灵的震撼。

3、虚实相济。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上片“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首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文采风流的小杜现今如果重到已是面目全非的扬州城,想必是惊讶无比。纵然杜牧有着能写出“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诗句的才华,见到如今扬州城残破之景,怕是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了。此句由追怀古人回到现实的景物描画:二十四桥仍在,不同的是此时只有一弯无声的冷月荡于波心,落寞,凄凉,萧条。

《扬州慢》就是其词“清空”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表现家国之痛的写实之作,但全词的着眼点则在抒发自己对国事的感慨及深微的内在情绪。在表达家国之痛时不像辛弃疾那样激情高昂,也不像杜甫那样深沉悲慨,而是托物寄兴、虚处着笔,所抒发的 “黍黎之悲”更加深婉.从“春风十里”到“荠麦青青”从彻夜笙歌 “清角吹寒”,从风流俊赏的杜郎到解鞍沉吟的自己,从三五明月夜二十四桥吹箫的玉人到今夜“波心荡”的冷月和年年自开自放的红药作者并未做过多叙述,而是一笔宕开,一点即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具体的景象。使人在景物中遐想,在平淡中见深沉,有限中见无限。而满腹伤乱忧民厌战情怀,都寄以荞麦、废池、乔木、红药,该词具有一种悠远的空灵感。尤其是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体现了意境铸造上的朦胧美和冷美。在写到扬州人民对金兵南下入侵的痛恨之情时,也并未按照传统的写法,直抒胸臆,只是用四个字概括: “犹厌言兵”,这就是提空手法,用委婉、含蓄的笔法表达家国之痛, “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进一步解读作品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渲染、揭示主题。让读者透过词的情思体会到他深沉的感慨,领略到他词的 “骚雅”之处,“清空”之美。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词作内容,体味作者黍离之悲。(重点)

3、赏析词句,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用典、对比等写法。(难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528b022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