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2-04-19 23:2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提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欢迎阅读!
几个问题,提问,应该,注意,阅读



阅读提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对提问的质量不易作出评断。这使得大家都不太注意或者是不太讲究提问质量。不注意问题提得是否恰当,是否适宜,也不注意探讨、总结提问的一些基本规则。实际上,通过分析已经存在着的许多提问,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明显的缺陷。本文试从处统编地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大量不当的提问中举出一例。谈谈提问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试图从中找出提问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规则。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02年版)《藤野先生》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小题: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该提问包含连贯的两个问句。我们先从问句本身来看,它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思维导向不对。表明了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这一问在于考查学生对这段话意义的理解,接下来的第二问进一步使这一目的更加具体化。表面上看,问句语义精确,内容具体,有利于思考和应答,其实不然。因为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思维指向于问句本身,而不是研读文本。为解答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文本阅读,不是自然地将思维集中于文章的全体语句,不是读解、联结文句的意义,而是从文本中搜寻体现情感与态度的词语;与此同时。还在头脑中搜寻固有知识中的属于情感与态度意义范畴内的词语,诸如喜欢、讨厌类。然后再把喜欢、讨厌之类与从文本中选取的那些词语相联结、对应、选择、猜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显然。这是一种解题过程,而不是阅读过程。这种过程就不是培养阅读能力,而是培养解题能力。这既不符合阅读时的思维习惯,不是从文本中读出意义,那么也就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还不利于培养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关于文意理解的提问,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进入阅读过程,从阅读中自主感知、领悟、理解文本意义,而不是相反。



二、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把握文章的意义,也要先从整体人手,而不是首先关注某个或某些词语。离开了语言环境来辨析单个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恰当




的。对本题所选用文段的几个词语含义的解读就是如此。我们来看看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提问的解答: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按照这个解答,用了引号的那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愤懑、讽刺之情。实际上。如果我们撇开原文的其他部分,包括本题没有引用的文章的整个第一、二自然段,这些词语的意义或许可以作完全相反的解释。比如。我们可以试试从时代背景入手,进行人物的心理分析:甲午一战,撮尔小邦完胜,天朝大国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在日清国留学生不会多,文中中国是弱国,当然是低能儿。……”可作佐证。那么,解散辫子不是照原样留辫子,是因为怕丢人现眼,而肯定不是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但又不能剪掉,因为清廷的规定,以及将来还要回国。那么就只好将就着盘得平至于把辫子弄得油光可鉴以及走路扭脖子等,这些或者不过是为掩饰内心自卑与尴尬的下意识的补偿动作而已。实在标致极了。如果只有这单单的一句,是不能孤独地成为所谓反语的。



当然,我们的这一解读是脱离了这些语词的语境的一种臆测而已。而如果联系上下文,自然不能作如此解。之所以这样解读,目的只是想说明:脱离了语境的单个词语的意义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解读。离开语言环境单独分析某个词语的意义,往往是不可靠的。阅读教学中,类似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找出表现……的词语等形式的提问,许多时候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设问者已有先入之见,从而能够确定语义方向。这种先入之见。蒙蔽了设题者的思维判断,误以为那些单个词语的含义、作用一如设想。而问题一旦提出,回答起来可能漏洞百出。上文引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解答。就有许多牵强的地方,这里仅举一处。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这句话篡改了引文。引文中是解散辫子留辫出现在引文之前。编者以留辫子作解答,说明先入之见已在脑中。而在这里之所以强调留辫子,目的应该是为下一句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提供依据。而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又是为下文的招摇过市作铺垫。总之,整个分析、解读,基本上就是臆测。像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辨析语义的能力。反而很容易先入为主。让学生胡乱联系,猜测答案。古人云,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诚哉斯言!



如果确实要就教材习题引用的这一段话提问,根据以上所述的两个规则可以换用以下的方式表述:



你能从这段话中读出些什么意思来?请仔细分析一下你的解读。并用书面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这一句中的用书面文字表述出来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清晰地表达思维的能力。当然,我们的这个提问,还是就教材提供的文段而设计的。实际上。教材设




计出的这一问题,根本就选材不当。或者说设题不当。



如上所说,教材习题引用文段的文意是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一文意的表达,主要不在于教材所引用的一小段,而在于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特别是本小段所在的第一自然段。文章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定下了全段对东京所有人物、景致的贬义看法,而成为作者要离开东京的缘由。后,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一个字。褒中有贬。再往后,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而成群结队,大辫子而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刻画了滑稽可笑的形态,带有明显的嘲谑意味。是为讽刺的起始。然后。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远比此前的油光可鉴的讽刺效果强烈。另外,只有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跳舞精通时事的人等词句,才使先前游园赶时髦无聊等意义显现无余。因此,剥离了语境中的这些成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至少是选材不当、选材不全,最好是把第一、二自然段全部录入。



不过,这样一来,这个题目设题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设立本题的一个主要条件,在于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反语的存在。本题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掌反语这样一种语言形式。但是。如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反语,又完全没有必要把问题弄得这么复杂,因为有了前文的铺垫,这一句说反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话又说回来了,学习反语,其实主要就是为了学习语境,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成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58f2a91fe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