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 虞世南

2022-11-28 19:1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蝉古诗 虞世南》,欢迎阅读!
古诗,虞世南

蝉古诗 虞世南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必考名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像帽缨一样垂着触角,吮吸着清甜的露珠。响亮的声音来自梧桐树挺拔的枝头。

正因为蝉在高处说话,所以声音才能传得远,不是靠秋风的力量。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露。古人以为蝉靠喝露水为生,其实是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尤其是在咏物方面,象征性很强。句子写的是蝉的形态、习性、声音,也暗示了诗人高洁的性格和情趣,吟物的深层含义是吟人。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蝉的一些具体特征,并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b3327d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