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2022-04-05 04:0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欢迎阅读!
清明节,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咨询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别具有这种意味,而不过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种耕田莫拖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么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事实上,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要紧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别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别断变换,所以,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一辈子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别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别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歪。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预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要紧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实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要紧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实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要紧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别筑坟丘标志,祭祀要紧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阶段,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别论士人依然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能够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差不多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阶段,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别仅表如今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凉快,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汲取了另外一具较早浮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进行凉爽,要紧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具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并且,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丽的春光里骋脚青青原野,也就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所以,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别满脚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进行凉爽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青年分日作游览,别用清明兼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b4d86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