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的掌故

2022-05-01 09: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掌故”的掌故》,欢迎阅读!
掌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掌故的掌故

作者:钱国宏

来源:《公务员文萃》2015年第08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掌故条目下的解释,掌故是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其实,这俩字最早是指人,掌故是汉代始设的一个文学官阶的称谓。

史载,汉朝时,掌故是隶属于太常的文学官之一种,比文学掌故略高。太常下属太史,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太史的长官叫太史令。国人熟知的司马迁,就是汉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许多官员,其中就有掌故一职。掌故专门负责管理收集国家历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质是掌管国家旧事,所以称为掌故

掌故因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员,因此,国家定期给他们发工资。汉代以石论,即官员以表示职级的大小来领取俸禄,掌故也不例外。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二千石属。按今天的话说,掌故的月工资是粮谷2000石,折合成钱便是12000钱,这在当时社会已经算是高薪阶层。《史记·儒林列传》中载: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载: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这都说明掌故当时在朝廷中,是个很显要的官,不仅平时工作量很大,也颇受器重。

在汉朝,有些掌故是可以传袭的,掌故也由此成为职业掌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便是太史令(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所以其父病逝后,司马迁承袭了太史令一职。《史记·龟策列传》中就有孝文、孝武因袭掌故,未遑讲试的记载。

由于掌故属于一种朝廷必需的史官,因此,历朝历代都很看重。唐代时,国家对掌故一职又做了细化,工作分工更为明确,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朝廷设有内侍掌故郡掌故,分别负责宫廷及各地流传的故事、逸闻、考证等。一上一下,一内一外,一朝一野,将朝野逸闻、民间逸事等一网打尽,全都记录下来。唐代时的翰林学士也有兼掌历史沿革的职能,所以也泛称掌故。宋代《鹤林玉露》卷八中记载: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可见,当时掌故一职是被视作高官厚位来许诺的。

后来,掌故的范围逐渐扩大,已不仅仅限于朝廷任命的专职官员了。从宋代起,凡收集有关上层社会人士的逸事、朝野逸闻、民间传说等的人,都被统称掌故。而且,掌故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官职名变成了逸闻逸事、坊间趣话。宋人岳珂在《愧郯录·服章入衔》中有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之句,《明史·杨廷和传》中也有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的叙述,清人韩泰华在《无事为福斋随笔》中也有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于朝章掌故也……”的记载。此时的掌故,则完全失掉了原有的含义,而单纯地指朝野逸闻、民间趣话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706e25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