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胡适的文学观

2022-04-13 17:2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谈胡适的文学观》,欢迎阅读!
胡适,文学

1



试谈胡适的文学观。50分)

一、胡适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用大量俗言俚语,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甚至晦涩难解的弊端。第二、平实,冲淡的意境。第三、托物寄兴。借蝴蝶,鸽子等来表达新文学拓荒者执着的追求和时感欢欣,时感孤寂的情怀。



二、胡适与白话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白话文学有力得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而在白话文学中心化的过程中,推崇最卖力、倡导最坚定的是胡适。对于白话文的倡导与鼓吹,胡适的确不是独一无二的开风气的大师。但他是一个最有系统,出力最大的一个推波助澜的领导人。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在二十世纪初叶,中西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自由争论成为一时风气,伴随先秦时代那股朝气勃勃、自由探究真理精神的复苏,胡适以“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享誉海内外,其形象至今光辉依旧。胡适的中国文学观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为全面理解和宏观把握胡适的中国文学观,本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胡适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借助流变之方法,理清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分析胡适之中国文学观形成的历史环境的预备,在这两个大的前提下,再分析其主观思想之预备,以期避免在胡适研究中时常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然后在近现代大的环境下,分析其文学观之核心概念:“白话”“活文学、进化论、自由主义、实验主义、易普生主义等及其相关概念的具体使用方式。在梳理各概念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对其文学观的理论构架,以避免目前单纯侧重其文学观形式的讨论,或偏向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其文学观以本来面目。最后,对胡适之中国文学观进行价值评判,提出:胡适在吸收西方文化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的倡导,借助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呈铺天盖地之势,由此形成的他的中国文学观,实乃当时中国之客观需要;胡适的文学观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不在于当时有多少人皈依其思想,有多少人反对其传播,而在于是否能够使更多的中国人改变其行文甚至思想方式,这才是胡适的中国文学观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意义所在。



三、胡适的文学 集中体现在"通达与素朴"才是美。

由于要在艺术之途寻找规律,他的思路急于在现象的归纳上行走,几乎来不及咀嚼神思一类的存在。作为归纳法的信仰者,胡适打量文学时的目光是锐利的。比如他认为我国文学有三大弊端,一是无病呻吟,二是模仿古人,三为言之无物。其观点入木三分。这也是文学改良意识萌发的原因之一。不是讲不破不立么?胡适要破的就是这三种流弊,继起的是新的文化理念。在他看来,文学有了问题,就必然发生革命。《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说道:

以韵文而言“文学革命,在吾国史上非创见也。即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变为五言,七言,古诗,二大革命也。赋之变为无韵之骈文,三大革命也。古诗变为律诗,四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何独于吾所持文学革命论而疑之?”


是进化论的观点触发了他,还是自己的归纳法起了作用,我们不得而知。类似的话,王国维也是写过的。不过王氏和他的区别是,从心灵的过程及精神的演变来看文学的进化。适是从社会规律的角度打量诗文的轨迹。从社会规律的角度看问题,就往往在宏观上、意识的流变上着眼,会把问题意识延伸到艺术之外的领域。而从心灵的层面瞭望文学之路,就会是摇滚撼动的内力,直接与玄学里的东西接触了。《人间词话》远胜于胡适的读书笔记,是世人公认的事情。但胡适的开阔的社会学视野,也非当时的人可以比肩。王氏的价值是私人的,个体的,永久的。胡适则开一代人认知事物的风气,为后来者铺上天梯。自己消失了,却让无数人站高了。

从他早期留下的文章里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爱好,不是走奇、险、怪的路子,以为文章乃辞达而已,不是作态的文体。他厌恶文学里的故作高深,通达与素朴之美是重要的。所以他在《论文学》里说:文学大别有二:有所为而为之者;无所为而为之者”。这两者里,一是功利的,二是超功利的。前者是讥讽、劝导、暗示,后者乃游戏与自由的表达,忘我的燃烧。文学是很个性化的劳作,极其隐私和自我的。可胡适却不是从私的角度阐释这些,而从公的,即社会的普世的层面论述诗文的奥秘。其实他自己欣赏比自己高妙的文人,比如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的文字,他很喜欢,对鲁迅兄弟也是推崇的。不过他讲文学的时候,注重的是史学的价值。从认知的角度了解它们,不是心灵的感受上阐发问题。所以他的讲文学,和同代的许多人略有区别的。

文学改良刍议》的观点是从理论的角度和蔼地论述现象的好文章,遗憾的是显得有点平平。我觉得后来他的那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倒显示了他的实力。这一篇论文旨在强文学乃进化的产物,是从死路里进入活路的过程。古老的东西再好,如不符合今人的生活,那也是死的了。重要的是当下生活的反映,与大众的存在有关。如果没有活的、人性化的文本的存在,大众是不喜欢的。它的意义则是可疑的。这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胡适很看重平民的文学,对传统士大夫不屑的俚俗是文艺情有独钟。《五十年来中国文学》虽赞赏了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的历史贡献,更感兴趣的却是《三侠五义》《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之类的作品,在胡适看来是高于贵族的、鲜活的民众的艺术五四那代人了不得的地方,就是把士大夫一贯认为的文学地图踏碎了,建立起新的没有框子的新文学一方面是欧美学理的东西,一方面又是民俗和平民的传统,二者结合起来,造就了一种活泼的文风。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就那么出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7386741b307e87101f696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